辛亥革命运动中的孙、黄、蔡(2)
辛亥革命网 2016-12-13 09:49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 作者:刘泱泱 查看:
三、蔡锷在辛亥革命高潮和余波阶段树立丰功伟绩,成为杰出的民主革命将领、护国英雄
蔡锷在辛亥革命运动史上是个比较特殊、复杂而又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与孙中山、黄兴均是杰出的、真诚的爱国者,这是他们的共性。但是他们之间在生平经历、思想风貌和性格特点等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蔡锷投身辛亥革命的时间较孙、黄都迟,道路也较曲折。他虽然早年曾经与闻自立军起义,并曾与黄兴等一道参加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但随后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归国后,却投入清朝地方军事部门任职,先后经过江西、湖南、广西、云南数省,历任江西续备左军随营学堂监督、材官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兼武备、兵目两学堂教官,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陆军小学堂总办兼兵备处总办、新练常备军第一标标统、龙州讲武堂监督、混成协协统兼干部学堂总办,云南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等要职。他投身军伍,除了要实践其早年提倡的“军国民主义”,发扬尚武精神以救国外,还有一个宗旨:“为求中国独立自由,必须战胜至少一个帝国主义的国家,以此为最高目的。”他富于军事政治才能,所至卓有成效,在军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和影响。
就蔡锷的思想渊源和人际关系来说,一方面,他早年就读于湖南时务学堂,并曾与闻戊戌维新运动,与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等有浓厚的师生情谊,保持着较多联系;又一方面,他不满清政腐败,同情和倾向革命,与众多革命党人特别是湖南籍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谭人凤等,有着深厚友谊和密切关系,在广西数年间,就将不少湖南革命青年招往广西军营,黄兴也曾入广西密访,与其共谋起义事宜。
蔡锷性格沉稳,思虑周密,处事持重干练。在广西后期,一些广西籍年轻的同盟会员因干部学堂学员甄别事,对他产生不满,一度发起“驱蔡”风潮。他沉稳应对,劝告他们说:“成大事的人都要有个修养”,“你们太年轻,浑身带刺,不小心,将来难免杀身之祸!”到云南后,一个军队中的同盟会员向他谈及革命问题,他回答:“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一到绝对同情。”
果不其然,而且时机到后,还不仅仅是同情,而是急更改行动。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仅20天,蔡锷就于10月30日(旧历九月初九日)在昆明领导了云南重九起义,成为继湖北、湖南、陕西、山西之后第五个脱离清王朝独立的省份,也是西南地区第一个独立的省份,对于推动辛亥革命高潮发展,促进清王朝土崩瓦解,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蔡锷在辛亥革命运动中所做的第一件大事,第一个重要贡献。
民国成立后不久,袁世凯篡夺了总统职权,孙中山、黄兴先后下野;1913年,袁世凯专制自为,并悍然刺杀了革命元勋、国民党代理事长宋教仁。孙中山、黄兴再度奋起,发动了“二次革命”。在这个过程中,蔡锷曾走过一段弯路。他继续在袁世凯政府中任职。先是留任云南都督,对袁氏怀有幻想,希望建立强有力的统一国家,一再强调:“非有强健有力之政府,不足以巩固邦基。”由此,他支持袁世凯迁都北京,并主张“大权所在,不能不收集中央。”对于“二次革命”,则持明确反对态度,甚至还斥责孙、黄等为不顾国家大局、“以破坏为事”的“暴烈派”。 蔡锷如此言行,尽管是从建立统一强盛国家的善良愿望出发的,却完全背离了当时国家的实际,只能有利于专制独裁的袁世凯,而不利于革命民主势力。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对拥有重兵和广泛影响的蔡锷并不放心,将他调至北京,先后委以参政院参政、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办事员、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虚职,并赐予“昭威将军”名号,实则调虎离山,形同软禁。蔡锷逐步看到了袁世凯专制独裁的野心。
1915年1月,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蔡锷深感民族危机严重,在参政院提出拒绝“二十一条”,要求下定最后作战的决心,并向袁世凯陈述了对日作战计划。袁不惟不接受他的计划,反而在5月9 日宣布接受“二十一条”,藉以换取日本对他进一步复辟帝制的支持。8月14日,袁记“筹安会”出笼,帝制复辟活动公开化。至此,蔡锷对袁的幻想彻底破灭了,决心改弦易辙。他密赴天津与梁启超商量对策,对梁说:“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得他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拚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并私下对同志说:“国体共和,载在《约法》。有人敢违此约,国人必起而共击之,我就是第一个不饶他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
但蔡锷毕竟是一个沉稳机智、思虑周密的人。表面上,他处处顺着袁世凯的意旨行事,甚至当袁派人执赞成帝制题名录到统率办事处试探态度时,他也首先签名表示拥护,又不时涉足京中八大胡同妓院,佯装沉缅声色、意志消沉,以缓解袁氏对他的防范。而背地里,他则在周密地策划离京反袁事宜。10月下旬至11月末,他以“患喉痛”为由,先后四次向袁世凯呈文请假,第一次是留京“静摄”,第二次是“赴津就医”,第三次是“迁地调养”,到第四次则是要求“航海东渡,赴日就医”。由于病系实情且日趋严重,袁世凯每次都明文批示同意。而实际上,他早在第二次呈文请假之前7天即11月11日,便离京去了天津,11月18日夜又离津前往日本;他之请假赴津和渡日就医,不过是他策划脱离北京并继之逃往云南的一个借口和步骤而已。往后的情况就是:蔡锷于12月初抵达日本门司后,即在黄兴所派张孝准、石陶钧等的接应下,秘密前往神户,换乘另一艘日轮,迅速南下吴淞口、香港,复取道河内直奔云南。而与此同时,他又请石陶钧带着自己的行李去箱根,装作就医的样子;并准备了多封亲笔信,让石隔日寄一封给北京袁的亲信,逐日报告在日养病和旅游情况,以掩饰行踪。
袁世凯对蔡锷的意图和行踪初未察觉,12月12日发布接受帝位申令,改明年为“洪宪”元年。不久,获悉蔡锷潜赴云南,大吃一惊,立即电令云南亲信爪牙伺机狙击捕杀蔡锷。但在云南革命党人的周密迎护下,袁的阴谋未能得逞。
1915年12月19日,蔡锷安全抵达昆明。21、22日,即连续主持召集各方反袁势力开会,决定立即发动反袁护国战争。12月25日,与唐继尧等正式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随即组织护国军,自任第一军总司令,率主力挺进四川,与袁军展开激烈交战。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和复辟帝制早已引起全国民众和爱国人士的强烈不满和反对,反袁护国号召深得人心。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独立,通电促袁退位。袁世凯在护国军的沉重打击下,在众叛亲离的无可奈何局面下,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惊忧而死。护国战争胜利结束,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黄粮梦,维护了民主共和国。这是蔡锷在辛亥革命余波阶段所做的第二件大事,第二个重要贡献。
总之,尽管蔡锷投身革命较迟,也走过弯路,但他所做的两件大事——辛亥云南重九起义,和反袁护国战争,两个重要贡献——促进辛亥革命高潮发展,加速清王朝土崩瓦解,和粉碎袁世凯帝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国,却构成了蔡锷生平事业的主流。由此确立了他在辛亥革命运动中的崇高历史地位:杰出的民主革命将领、护国英雄。特别是反袁护国,再造共和,维护辛亥革命成果,卓著功勋,最为世人所称道。他的名字,同孙中山、黄兴一道,永远记载在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光辉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