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机变型人格与民主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7-01-09 08:38 来源:发展导报 作者:雷吉虎 查看:
(二)从依靠军阀到反对军阀
1911年武昌起义之后,由于袁世凯的实力与两面派的手法;由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孤立、封锁;加上革命阵营内部立宪派、旧官僚的叛卖;孙中山被迫发表带有条件的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做大总统。⒁”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利,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1912年3月孙中山亲自参与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学习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但和美国的政治制度又有所不同,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此规定目的非常明确: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此种规定是多么的现实与机敏!
其后,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了共和。孙中山在辞职呈文中乐观的展望说:“现在清帝退位,专制已除,南北一心,更无变乱……‘民族、民权’两个主义因清帝退位而付之实现,现在我们应该进行经济革命。”这说明此时孙中山对袁世凯这个北洋军阀,还是抱有很大的幻想的。
随着袁世凯称帝失败死去,中国逐渐出现了北洋军阀割据称雄的局面。当政的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孙中山依然发起了护法运动。如何护法?孙中山认为:“君主专制之气在北,共和立宪之风在南。”“欲巩固共和,而为扫污荡垢,拔本塞源之事,则不能不倚重南方⒂。”孙中山所说的南方指的是当时的南方军阀唐继尧、陆荣廷等。由此可见,此时孙中山主张依靠一派军阀打另一派军阀。随着1918年5月4日“非常国会”决议改组军政府,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和议制,孙中山降为七总裁之一,第一次护法运动实际上失败了。
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故虽称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⒃。”这种认识上的深入,无疑是孙中山思想境界飞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随着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兴起,长期受到孙中山信任,将其视为革命队伍中一分子的陈炯明发生叛变。由反对孙中山成立正式政府和选举总统,排挤孙中山派来的军事干部,发展到与直系军阀勾结,破坏北伐,炮轰总统府,公然与革命为敌,致使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陈炯明的叛变,被孙中山视为革命生涯中失败最残酷的一次,教训至为深刻。它使孙中山认识到:现成的军阀组装是靠不住的,无论是北洋军阀、西南军阀或是革命阵营中的新式军阀都是一样的,与他们合作打倒军阀,无疑是与虎谋皮。
由此来看,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心路历程经历了对军阀抱有幻想,到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最终认为南北军阀如一丘之貉,都是应该被打倒的对象。这样的转变无疑是孙中山机变型人格的最好体现。
至于此期间孙中山同皖系段祺瑞及奉系张作霖达成的某种默契,形成的“反直三角同盟”我们只能看作是孙中山当时采取的“以毒攻毒”的斗争策略和手段。这也是孙中山灵活多变,顺应形势,机变型人格的一种最好印证。
(三)从依靠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孙中山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及其转变,也可以说明孙中山的机变型人格及其作用的结果。
随着民主革命的兴起,孙中山频繁的活动于日、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朝野之间,寻求国际援助。他不仅没有提出口号打倒帝国主义和制定反帝纲领,反而在很多情况下承诺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例如,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方略》的《对外宣言》中写到:“一、所有中国此前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二、偿款外债照旧担任,仍由各省洋关如数摊还。三、所有外人之既得权利,一体保护。⒄”1911年12月孙中山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身份在《对外宣言书》中再次声明:“一、凡革命前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者,则否。二、革命前,满政府所借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者,则否。三、凡革命以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之种种之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以后者,则否。⒅”两项声明可知此时的孙中山采取的是依靠帝国主义的政策,但也无不体现了他的无奈与策略。因为他知道推翻清政府是当务之急,新生政权需要得到西方列强的承认与支持。
至于孙中山对列强的态度变化,在陈炯明叛变之前也已经发生了。那个时候孙中山在桂林北伐大本营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进行了会谈,马林提出了改组国民党,建立革命武装的建议。孙中山担心与苏俄结盟扬起反帝旗帜不利于护法的顺利进行。直至陈炯明发生叛变后,孙中山才顿然醒悟到推翻军阀统治的真正力量,从而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孙中山反帝的表现也是不断的深化。
1920年8月孙中山在欢宴美国议员团时,发表了主题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是废除二十一条款》的演讲。1924年1月发表的《中国国民党宣言》第一次以公开宣言的形式提出了反帝主张。1924年9月18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中表示“(中国国民党)尤在外代表国家利益,要求从新审定一切不平等条约,即取消此等条约中所定之一切特权,而重订双方互尊主权之条约,以消灭帝国主义在中国之势力。⒆”1925年3月,他在临终的《国事医嘱》中特别叮嘱后人:“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短期间促其实现。⒇”
由此来看,孙中山对西方列强由幻想依靠到认清其本质,由不敢明确反帝到明确的联俄反帝。这一过程是孙中山顺应形势发展的一个过程,是孙中山机变型人格的极好体现。
(四)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孙中山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至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孙中山彻底认清了军阀的本质,也逐渐的认清了帝国主义各国的真面目,加之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给予他真诚的帮助,于是他“适乎世界之潮流,应乎人群之需要(21)”,对他创立的三民主义毅然作出新的解释,使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反帝反封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以此来看,新三民主义的提出也是一个过程,是孙中山成功与失败的比较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结论,也是孙中山机变型人格影响的一个结果。
总之,在孙中山一生的发展中,在他救国救民、救亡图存的斗争中,在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懈的追求与实践中,机变型人格可以说影响了他的一生,成就了他人生的辉煌!
⑴左丘明:《国语·晋语》卷十四·书业德藏版·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⑵吴增《改斋漫录》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60
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⑷、⑺、⑻、⑼、⑾、⑿、⒄、⒅、⒆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单位合编《孙中山全集》.北京中华书局.1981. 卷一、卷六、卷六、卷一、卷一、卷一、卷一、卷二、卷二
⑸黄彦.李伯新《广东文史资料》第2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1979
⑹孙中山.在广州岭南学校的讲演.民立报.1912.5.14
⑽《万国公报》月刊第69.70册.(光绪20年9.10)《上傅相书》.上海出版社
⒀权威出处《中国国民党史大辞典》
⒁《北洋军阀史话》作者:丁中江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1996年
⒂摘自《民国档案》1994年第四期 编辑:玉阶
⒃摘自孙中山《辞大元帅职通电》1918年
⒇孙中山《中山全书》新民书局 出版时间:1927年1月
(21)孙中山《建国方略·孙文学说·有志竟成》武汉出版社2011版
(作者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盐湖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