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中山的机变型人格与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网 2017-01-09 08:38 来源:发展导报 作者:雷吉虎 查看:

孙中山先生的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即人格属于机变型人格,这种人格的特点是机敏、灵活,在行为上的表现为与时俱进。这样的性格在孙中山一生的三次转变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说到孙中山与民主革命,有人说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辛亥革命后为维护民主共和又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讨逆运动、护法运动、二次护法等一系列的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所以是屡战屡败;多数人则坚决反对,认为孙中山为民主革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具有为国为民坚韧不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优良品质;我更同意认为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这种说法。按尧谷子的18型人格理论,孙中山的性格中最突出的属于18种人格类型中的第18种,为机变型人格,此种人格的特点是机敏、灵活而非刻板、木讷。此种性格,在行为上的表现为顺应潮流与时俱进,也从而在那种新旧时代变动的民族民主革命大潮中成就了孙中山的光辉一生,使其成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伟大的革命家。

  孙中山的机敏、灵活而非刻板、因循的突出人格及其对他光辉人生的影响,最好的印证莫过于他人生中的三次转变。

  一、从医人到医国

  中国古代医届的理想是:“上医医国,其次疾人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⑵”,“上医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⑶”。孙中山的从医之路显然和古代不同,当他意识到:医术救人有限,同胞的疾苦来自政府的腐败统治,在爱国心的驱使下毅然而然的由改良走向了革命。期间虽有些无奈,但更多是机敏、灵活的性格让孙中山走上了从医人到医国的人生道路。

  1878年在哥哥孙眉的资助下孙中山先后就读于檀香山教会学校和香港中央书院,1886年完成中学学业。此时他的理想是学军事或海军,但当时中国没有这类学校。鉴于“医亦救人之术⑷”,他于是决定学医。由此来看,孙中山走上从医之路,夹杂着众多的偶然与无奈,但无不和孙中山的灵活机变、顺应形势有着很大的关系。

  学医期间孙中山曾就读于广州博济医院所属的南华医院。在南华医院学医期间他坚持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礼节,男同学参加妇产科的病床实习⑸后来又以第一名的成绩1892年7月23日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

  行医期间,在澳门的镜湖医院,孙中山创造了当时中国的两个第一。他是中国第一位受过系统西医教育而在中医院工作的人,同时还是第一位在澳门工作的中国西医师。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在孙中山的从医之路上,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敢于打破陈规陋习,是机变、灵活人格的一种具体体现。

  虽如此,孙中山的从医之路依然蕴含着变数。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就读期间,除努力学习医学课程外,还广泛阅读其他学科,如政治、历史等书籍,特别对达尔文的著作和法国革命史感兴趣。而此时救国救民的思想已开始在心中酝酿⑹。尤其是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中法新约》的签订对他刺激很大。他后来在建国方略中追述自己立志革命之始时说:“已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此时起,孙中山就开始了革命活动,他表述:“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⑺。

  由此可以看出,从医之时的孙中山随着形势的变化,已经酝酿着医国的思想了。这是孙中山顺应形势的结果,和孙中山的机变型人格密切相关。

  二、从改良到革命

  虽说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酝酿已久,但在大学期间,直至毕业后的甲午中日战争前,孙中山仍未放弃以改良的方式来救国救民、救亡图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进一步认识到“和平之法,无可复施”,促使他“积渐而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强迫⑻”,而只有暴力革命才是解决危机的唯一出路。此种改变是孙中山审时度势的结果,是其机变型人格的体现。

  孙中山读大学期间,改良主义思潮在中国盛极一时,早期的维新思想、康梁维新思想渐次在中国传播开来。孙中山自然会受到当时的一些人士如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一些维新改良人士的政治言论和思想主张的影响,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走“求知当道,游说公卿⑼”的改良主义道路。这说明此时的孙中山是主张改良救国的。直到1894年1月甲午中日战争前,孙中山还写了《上李鸿章书》,提出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⑽。接着,他又满怀信心的说“以中国之人力物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西法,其实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之上⑾”。以此来看,此时的孙中山还是抱着“冀九重之或一垂听,政府之或一奋起⑿”的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达到救亡富强的目的。

  直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孙中山认识到改良的方式已经达不到目的,转而抛弃了改良而选择了革命。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不久就发动了广州起义,从而走上了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道路。此种转变,无疑和其机变型人格密不可分的。

  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思想的提出

  三民主义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随着孙中山认识的不断深入,中国民主革命斗争的目标、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而这一切变化,不能不说和孙中山的性格,尤其是他的机变型人格密不可分。

  1893年冬,在“抗风轩会议”⒀上,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的口号,表明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已趋于成熟。

  一年后的1894年11月,孙中山等在檀香山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在入会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君主专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张。这明显比“抗风轩会议”的主张前进了一大步。

  在此期间,孙中山一方面对西方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发现西方社会出现“贫者日贫,富者日富”的社会现象;另一方面又博览群书,对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进行了细致的学习研读,并结合我国的国情深入思考之后,认为我国的民主革命应该一并解决社会问题。

  1905年8月,由孙中山发起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纲领,尤其是平均地权一条虽有反对,但由于孙中山的解释与坚持得以通过。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它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思想正式提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