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滉与《孙中山评传》(2)
辛亥革命网 2016-11-17 09:49 来源:团结报 作者:寸丽香 查看:
著者坎坷人生路
他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他是清华最早的共产党员
他为解放事业贡献了生命
施滉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是自1949年北平解放后首个清华校庆日起,一直悬挂于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铭刻匾额,纪念的正是《孙中山评传》著者、白族人施滉。
施滉,又名赵大,其父亲原名赵怀清,因入赘施家,按白族婚俗改名施德培,字少甫,知书识礼,靠在乡下教书生活。母亲施德美,人如其名,心地善良,勤劳朴实,种田劳动。1905年,父亲少甫到洱源乔后教书,年仅5岁的施滉随父就读,1913年夏随父到昆明进校读书,从此未回故乡。
1927年2月,施滉与罗静宜女士在美国结婚,并在美加入共产党。成为清华留美学生中最早的共产党员,并担任美国共产党中国局第一任书记,同加拿大、古巴等地的共产党建立联系,并亲自到古巴从事工运,在华侨中开展建党工作。1930年,施滉回到祖国,秘密开展革命工作。1933年冬,施滉任河北省委书记,其掩护身份是北平艺专教师。在一次主持省委会议时,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在狱中,他坚贞不屈。1934年初,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施滉的父亲施少甫先生还健在。1986年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30周年时,州博物馆展出施滉烈士革命业绩。同年4月,在清华大学校庆75周年的日子里,在第三教学楼西墙北侧,清华师生又为施滉建立了一尊半身铜制浮雕纪念像。这座纪念像高1.3米,镶嵌在白色大理石上,上面工整地镌刻着施滉烈士的生平。
1987年1月,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辑出版《施滉》一书。
施滉短暂的一生,从滇西乡下白族少年、清华学子逐步成长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先进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一生体现了爱国青年在革命洪流中走向政治成熟的觉醒。他胸怀大志、关心祖国的命运、执着追求真理、为人类进步事业奋斗献身的崇高精神。施滉对母校清华有着深厚情感。在1924年毕业离校准备赴美留学前夕,写下《对于清华各方面之建言》一文中说:“清华本是预备留美学校,所以一向的方针,似乎仅是培养预备留学的人才——能够入美国大学,能够应付美国环境的人才。这是把手段看做目的的错误”。“为中国造就领袖人才为清华教育的方针”,这就“务必要使清华人才能够应付中国环境,不可仅以造就能够应付美国社会的学生为满足”。他还向清华同学提出建造健全人格和培养团体精神的忠告,希望同学们在校期间,“把人格建造好”“培养团体精神””提倡刻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