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滉与《孙中山评传》

辛亥革命网 2016-11-17 09:49 来源:团结报 作者:寸丽香 查看:

施滉曾面见孙中山,请教相关问题,也就中国革命问题作深入探讨。这使其《孙中山评传》,更具国际视野,作品时效性、高度和广度是超越时代的。

  1925年孙中山逝世以后,国内外学者研究孙中山渐成气候,形成了“孙学”。在前期,即20世纪20-30年代,研究的着重点主要是整理和出版孙中山的著作,研究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三民主义,以及他的生平事功。最早出版的传记是美国林百克著、徐植仁译的《孙逸仙传记》(上海三民公司1926年版);其次是英国康德黎、琼斯著,郑启中、陈鹤侣译的《孙逸仙与新中国》(上海民智书局1930年版)。纵观国内,最早研究孙中山并为之撰写传记的是云南白族人施滉,他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东方学硕士学位时撰写的论文就是《孙中山评传》。

  施滉曾面见孙中山,请教相关问题,也就中国革命问题作深入探讨。这使其《孙中山评传》,更具国际视野,作品时效性、高度和广度是超越时代的。遗憾的是,他与导师、斯坦福大学东方史专家脱李特博士在一些学术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致使《孙中山评传》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在该校档案馆埋藏达70年之久才面世。这其中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内情。

  大作横空出世

  1924年初,已是共产党员的施滉,在他出国赴美前夕,从北京南下到广州,亲自见证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参加了国共两党共同在穗为列宁举办的追悼会。2月4日,施滉拜会了李大钊,请示赴美求学的目标和方向;2月9日,孙中山接见了施滉等3名清华预备留美学生,谈话进行了近3小时,内容涉及中国革命的前途、国家统一、人生观、以俄为师(联俄、联共)等重大问题。同年秋,就在孙中山为中国革命耗尽最后生命的时刻,施滉已到达美国学习,学习的同时丝毫没放松捍卫孙中山先生确立的新三民主义,以及加强共产主义修养,他在美国加入了共产党,并一度负责美国共产党中国局的工作,与周培源、雷洁琼等坚持战斗在旧金山、纽约等地,及时把国内“四·一二”“七·一五”等反革命事件公之于众,并组织有效的声援、游行等活动;同时,还到古巴、莫斯科等地进行革命活动。他研究孙中山革命理论与实践的硕士论文,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可谓是革命实践与伟大理论之结晶。

  《孙中山评传》从1926年启动,施滉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其间,他抓紧时间搜集资料,引用当时中外各国109种报刊杂志的相关时评,其中英文资料56种,中文53种。身居异国他乡,却最为关注中国最前沿最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研究,这使得他的研究更具重要意义。论文叙述了孙中山经历的失败、挫折和成功,着重论述、分析和肯定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率全国之先指出孙中山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论文共分七章,夹叙夹议,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将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功过是非进行了系统梳理。并结合当时的世界大势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精辟论述。论文各章标题主题鲜明,既有世界眼光,又具备指导实践之精要,标题分别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从二次革命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陈炯明的叛变,三大政策,收复广州、国民党的改组、反帝斗争。

  出版艰难曲折

  众多关于孙中山的典籍与其他史料中,《孙中山评传》不仅成书时间较早,而且观点新颖独到、内容详实,但全书编撰、翻译、出版、发行等环节也充满传奇色彩。

  首先,在论文撰写和完成阶段,就充满斗争。施滉与导师、斯坦福大学东方史专家脱李特博士,就当时的美国是否为帝国主义,美国是否参与掠夺殖民地,以及是否存在压迫、奴役其他国家等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致使《孙中山评传》长期得不到应有重视,在该校档案馆埋藏达70年之久才面世。

  其次,著作成为云南省革命先驱重要文史资料。战争年代,因牺牲较早,革命斗争形势复杂等原因,施滉及其成就鲜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清华大学在周培源等施滉生前友好同学倡议下,为施滉塑像立碑写传,但长期仅局限于校内或学术圈知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清华大学图书馆才从美国斯坦福大学购回施滉论文的原本影印稿。这很快引起云南革命前辈马曜等人关注,立即动员中国人民大学杨遵道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赵履谦副教授等人着手搜集相关资料,此后,马曜等人又多次到北京敦促相关事宜。最终由赵履谦负责从清华大学复印原稿,由中共云南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保存。聘请云南民族学院外语系教授刘彭陶负责翻译。再请赵衍荪、何冠义及孙兰风,以及日本东京大学博士横山广子女士等中外专家学者共同参与下,1996年才由云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

  正是施滉的故乡云南省相关部门,中共大理白族自治州党委、政府,以及滇省学界泰斗马曜,和在北京工作的杨遵道、赵履谦、赵衍荪等众多部门和专家学者的努力。才让这部埋藏于历史尘埃中的著作重耀光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