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与军务院——纪念蔡锷逝世100周年
辛亥革命网 2016-11-01 16:38 来源:纪念护国运动100周年论文集 作者:邓江祁 查看:
护国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已宣布独立的各省共同对付袁世凯及其反动政府,南方护国军领导人筹组军务院。在军务院组建前后,蔡锷对此态度究竟如何?
护国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已宣布独立的各省共同对付袁世凯及其反动政府,南方护国军领导人筹组军务院。在军务院组建前后,蔡锷对此态度究竟如何?以前由于掌握史料不够,学界普遍认为,蔡锷起初对此并不感兴趣,后来,经过梁启超解释,又寄去了他草拟的条例及宣言文稿,蔡锷勉强才同意组织军务院。然而,这与史事并不相符。新发现的史料充分表明,蔡锷对于军务院的策划和酝酿、成立和运转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是军务院的重要创始人、积极支持者和主要领导人。
一
对于各省独立后成立统一机构的问题,蔡锷与梁启超等人早在京津密谋反袁之时就有虑及,“曾议俟云贵两广独立,观形势如何,即先组织一临时政府,戴黎公元洪为总统。盖袁氏既已叛国,失大总统资格,依约法当由黎公继任”[1]。蔡锷抵滇后与唐继尧等人研究护国军组织时,有人曾“建议设临时元帅府,推唐公任临时元帅,召集省议会,以为临时总统、临时国会之雏壳,作临时政府之基础,与北京袁政府对抗”[2]。蔡锷考虑到此时设立最高统筹机关,恐有碍他省的响应,不利于护国军的发展,于是决定不设元帅府,“力事谦抑,以待来者”[3],并按照民初之制,组织“中华民国云南都督府”,推唐继尧为都督,自己则任护国军总司令,率军出征四川。经过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国第一、二军在川南、湘西、滇桂边境近三个月的浴血奋战和贵州、广西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迫于形势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然而,袁世凯取消帝制只是缓兵之计,他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又摇身一变,“复位”为大总统,以“本大总统”的名义继续发号施令,一方面将各省拥戴他当皇帝的文电公布,以推脱罪责,并打电报密谕北洋军前方将士说:“发还推戴书,系为势所迫,并非根本取消帝制。蔡、唐、陆、梁迫予退位,君等随予多年,恩意不薄,各应激发天良,为予致力,富贵与共。如予之地位不保,君等自家性命亦将不保。”[4]另一方面又积极扩充军队,准备继续以武力讨伐护国军。
袁世凯的伎俩,立即就被蔡锷识破,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袁逆以兵事失败,外交逼紧,财政因穷,人心鼎沸,不得已而取消帝制,以为目前和缓人心,将来复可卷土重来之计”[5],“非节节进兵,不能得完满之结果”[6]。因此,蔡锷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与护国军主要领导人迫袁退位,坚决表示:“项城(袁世凯)一日窃位,公愤一日不息”,“非项城退职去国,时局断无从解决”。[7]
4月18日,蔡锷与唐继尧、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梁启超等人以军政府的名义发布两个宣言,严正指出:“前大总统袁世凯因犯谋叛大罪,自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下令称帝以后,所有民国大总统之资格,当然消灭”。同时宣布:根据1913年《大总统选举法》的第三条和第五条规定,“恭承现任副总统黎公元洪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领海陆军大元帅。其递遗副总统一职,俟将来国会能召集时,再依法选举。”[8]这就为继续护国战争,迫袁退位提供了合法的依据。
虽然蔡锷、唐继尧、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梁启超等人以军政府的名义发布了上述两个重要宣言,但独立各省的统一领导机构“军政府”却并未真正成立,这就使南方护国军显得有些底气不足。鉴此,梁启超就把成立独立各省的统一领导机构问题摆上了重要位置。早在3月中旬,他在由上海赴香港途中就曾“与同往诸员,往复讨论”成立护国军统一领导机关问题,并陆续草拟了有关文件和宣言,为后来的军务院的成立作了理论上和行动上的准备。[9]袁世凯取消帝制后,梁启超即与陆荣廷、唐继尧等人商议“组一军务院,用合议制,执行军国重事”[10]。但唐继尧认为,当时独立的省份仅有滇、黔、桂,范围似不大,建议“再征求各方面意见”[11]。正当梁启超就组织军务院问题与各方沟通之际,广东将军龙济光在内外交攻下,于4月7日宣布广东独立。这个消息令梁启超等人看到了希望,感到振奋,于是加快了组建军务院的步伐。但不久又发生“海珠惨案”,梁启超的挚友、护国军代表汤觉顿,谭学夔等人遭到龙济光部下杀害。为了稳定广东局势,梁启超强忍失去挚友的悲痛,提出成立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的方案,急邀岑春煊赴广东肇庆主持都司令部。岑春煊清末曾任两广、云贵总督,龙济光、陆荣廷都得到过他的拔擢,由他主持两广都司令部,龙济光、陆荣廷都不敢提出异议。5月1日,“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在肇庆成立,岑春煊任都司令,梁启超任都参谋,李根源任副都参谋。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成立后,虽然解决了广东内乱问题,但还不是梁启超的最终目的,因此,他又不失时机地向各方面进一步提出组织军务院的计划。
对于梁启超等人提出的组织军务院问题,远在川南前线的蔡锷起初认为,四省组织一个新政府,一是不适宜,担心此举“致招争权攘利之嫌,启南北分裂之渐”[12];二是没必要,认为“滇、黔举义以来,内外一心,上下一致,尽有意见之交换,不闻意气之争持。筹饷出兵,各尽所能,解衣推食,争先恐后。有蓂(唐继尧)、周(刘显世)二公主持于内,各军将士乃能效命于外。苟继此精神于不堕,敌虏虽强,不足为虑”[13]。但他接读梁启超发来的宣言书及军务院条例全文后,全面理会了梁启超的意图,认为“将大总统之推举及军务院之设立,移花接木,联为一贯,亦尚说得过去”[14],遂转而对成立军务院“极表赞成”,并致电岑春煊、梁启超、唐继尧、刘显世等人,明确要求“推举唐继尧为军务院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15]
然而,在军务院的组建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矛盾和争斗。在军务院的人事的安排上,蔡锷先前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在酝酿成立军务院之初,对于由谁出任军务院首长,护国军内部意见就很不统一。唐继尧曾通过黄群向梁启超表示:“拟先定军务院设置地,即以所在地之抚军代表,暂不设抚军长名目,较觉圆融”,实际是暗示他想当抚军长。因为他心里明白:云南作为首义省份而被定为军务院所在地将是不成问题的。上海的陈叔通等人则主张,以陆荣廷为领袖,“便无何等嫌疑”。梁启超初主岑春煊,“意以年高望重,非此莫属”,但后来又根据各方意见提出一个折衷的方案;“抚军长一职,以滇省首义之勋劳,自非蓂公莫属,黔、桂、粤当无异辞。惟为交通计,其地点似不能不在粤。蓂公(即唐继尧——引者)既不能来粤,拟增设副长摄职,推西林(即岑春煊——引者)任之”。[16]由于梁启超的方案得到了蔡锷的明确肯定和大力支持,遂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这就为军务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宣布成立。它一成立就得到了各反袁势力的肯定和支持。孙中山认为,军务院成立,“独立四省之联络,已较前稍形紧密。于是,则今后之对内对外活动或可稍见起色,不胜盼待之至”[17]。谭人凤也认为,军务院“人材荟萃,必在有为” [18]。这说明,军务院的成立是反袁斗争深入之所需,也是人心之所向。
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虽经梁启超和蔡锷的协调和推荐,军务院抚军又正式互选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但唐继尧对于军务院的地点不在滇似有不满,因而又闹起了矛盾,坚辞抚军长一职,转推岑春煊担任。而岑春煊也一再谦让,“坚不肯承”。5月17日,唐继尧再次致电蔡锷、岑春煊、梁启超,仍力辞抚军长:“自维粗娴军旅,祗应勉效前驱,愧乏远谟,讵能肩此重任。务恳诸公另推才望相当之人,以资统摄而策进行。”[19]这样,军务院刚一宣布成立又因人事问题面临难以运转的困境。对此,蔡锷又出面电劝唐继尧说:“抚军长再三辞让,愈佩让怀。此时军务院组织业已发表,桂、粤各处若再推请,即不必固辞”。见唐继尧未有积极反应,蔡锷稍后再致电唐继尧继续做工作,言语中带有责备和鼓励的双重意味:“既经屡电辞让,谦德已彰,若再固辞,反涉矫情,此时允任,适合分际,锷极表赞同,并祝努力前途,蔚为国华”。[20]与此同时,梁启超、岑春煊也致电唐继尧力劝其就任抚军长。在蔡锷等人的不断的劝说和敦促下,唐继尧斟酌再三,终于同意担任抚军长一职。5月23日,他复电蔡锷说:“尧以辁材,谬蒙推任,一再督责,无敢固辞。惟是艰难初创,来日大难,任重道远,陨越堪虞,尚乞时赐箴言,匡我不逮,以期于事有济,所至望也。”[21]并通电宣布:“本都督迭辞不获,勉为承认。……所有军务院事暂由抚军副长代行代拆。”[22]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之后,军务院内部的这一矛盾才算得到解决。嗣后,蔡锷又先后积极推荐罗佩金、戴戡为军务院抚军,进一步壮大了军务院的声势。
二
军务院成立后,蔡锷与唐继尧、岑春煊、梁启超、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李烈钧等人发布一系列通电,明确宣布:“前大总统袁世凯,紊乱国宪,自为帝制,叛逆行为,昭然共见。其所受任民国大总统资格,自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下令称帝以后,当然消灭”。根据1913年国会参、众两院议决之《大总统选举法》有关规定,“本军政府依法恭承黎公元洪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今特设军务院直隶大总统,由各省都督、各军都、总司令等任该院抚军,以合议制处理军国重大事。大总统未能躬亲职务时,一切国际交涉由军务院抚军暂行代表,并遵照军务院组织条例,以继尧、显世、荣廷、济光、春煊、启超、锷、烈钧、炳焜等任抚军,互选继尧为抚军长、春煊为抚军副长并摄行抚军长职权,启超领政务委员长。暂以广东为军务院所在地”。[23]同时还宣布,“以后除地方商民交涉,照例仍由各该省军民长官与各国驻近该地方各官厅就近办理外,其中央外交事务,一概改由军务院办理”。在外交上,蔡锷等人通告各国驻华机构,军务院“推任唐绍仪为外交专使,王宠惠、温宗尧为外交副使,所有一应交涉事宜,即由该专使、副使,与贵公使、贵总领事官、贵领事官和衷办理”[24]。
这样,军务院通过这些宣言,从内外两方面否定了袁世凯政府的合法地位,表明了护国军坚持袁世凯退位的决心,对于壮大护国军的声威,增强全国人民反袁的斗志和信心,夺取护国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中山对于军务院鲜明的政治立场十分赞赏,立即通电表示:“公等讨贼声震天下,且维持《约法》,尊重民意,尤见忧国真诚。”[25]黄兴也通电全国各界说:“历读护国军政府宣言,根据《约法》解决国纷,力秉公诚,无任钦仰。”[26]当时的社会舆论也认为:“从前南方势力虽大,尚无统一机关,北方尚有城社可凭。今如此,则所谓中央政府已无复奇货可居。又连接紧要报告,南方一面依约法戴黎,一面通告驻京各国公使废止北京政府,此等消息较之某省独立、某战失败之惊报,何啻十倍。”[27]
果然,袁世凯政府对于军务院的成立及其发布的宣言恼羞成怒,急忙致电未独立各省将军、巡按使、都统、护军使、镇守使说:“少数革命首领,竟公然不顾全国国民利害、国家存亡,窃据一隅,僭立政府,实系与国家为仇,国民为敌,岂能与语息事宁人之诚意。”[28]由此可见,军务院成立及其宣言确实戳到了袁世凯的痛处。
一
对于各省独立后成立统一机构的问题,蔡锷与梁启超等人早在京津密谋反袁之时就有虑及,“曾议俟云贵两广独立,观形势如何,即先组织一临时政府,戴黎公元洪为总统。盖袁氏既已叛国,失大总统资格,依约法当由黎公继任”[1]。蔡锷抵滇后与唐继尧等人研究护国军组织时,有人曾“建议设临时元帅府,推唐公任临时元帅,召集省议会,以为临时总统、临时国会之雏壳,作临时政府之基础,与北京袁政府对抗”[2]。蔡锷考虑到此时设立最高统筹机关,恐有碍他省的响应,不利于护国军的发展,于是决定不设元帅府,“力事谦抑,以待来者”[3],并按照民初之制,组织“中华民国云南都督府”,推唐继尧为都督,自己则任护国军总司令,率军出征四川。经过蔡锷、李烈钧领导的护国第一、二军在川南、湘西、滇桂边境近三个月的浴血奋战和贵州、广西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迫于形势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然而,袁世凯取消帝制只是缓兵之计,他并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又摇身一变,“复位”为大总统,以“本大总统”的名义继续发号施令,一方面将各省拥戴他当皇帝的文电公布,以推脱罪责,并打电报密谕北洋军前方将士说:“发还推戴书,系为势所迫,并非根本取消帝制。蔡、唐、陆、梁迫予退位,君等随予多年,恩意不薄,各应激发天良,为予致力,富贵与共。如予之地位不保,君等自家性命亦将不保。”[4]另一方面又积极扩充军队,准备继续以武力讨伐护国军。
袁世凯的伎俩,立即就被蔡锷识破,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袁逆以兵事失败,外交逼紧,财政因穷,人心鼎沸,不得已而取消帝制,以为目前和缓人心,将来复可卷土重来之计”[5],“非节节进兵,不能得完满之结果”[6]。因此,蔡锷一面积极备战,一面与护国军主要领导人迫袁退位,坚决表示:“项城(袁世凯)一日窃位,公愤一日不息”,“非项城退职去国,时局断无从解决”。[7]
4月18日,蔡锷与唐继尧、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梁启超等人以军政府的名义发布两个宣言,严正指出:“前大总统袁世凯因犯谋叛大罪,自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下令称帝以后,所有民国大总统之资格,当然消灭”。同时宣布:根据1913年《大总统选举法》的第三条和第五条规定,“恭承现任副总统黎公元洪为中华民国大总统,领海陆军大元帅。其递遗副总统一职,俟将来国会能召集时,再依法选举。”[8]这就为继续护国战争,迫袁退位提供了合法的依据。
虽然蔡锷、唐继尧、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梁启超等人以军政府的名义发布了上述两个重要宣言,但独立各省的统一领导机构“军政府”却并未真正成立,这就使南方护国军显得有些底气不足。鉴此,梁启超就把成立独立各省的统一领导机构问题摆上了重要位置。早在3月中旬,他在由上海赴香港途中就曾“与同往诸员,往复讨论”成立护国军统一领导机关问题,并陆续草拟了有关文件和宣言,为后来的军务院的成立作了理论上和行动上的准备。[9]袁世凯取消帝制后,梁启超即与陆荣廷、唐继尧等人商议“组一军务院,用合议制,执行军国重事”[10]。但唐继尧认为,当时独立的省份仅有滇、黔、桂,范围似不大,建议“再征求各方面意见”[11]。正当梁启超就组织军务院问题与各方沟通之际,广东将军龙济光在内外交攻下,于4月7日宣布广东独立。这个消息令梁启超等人看到了希望,感到振奋,于是加快了组建军务院的步伐。但不久又发生“海珠惨案”,梁启超的挚友、护国军代表汤觉顿,谭学夔等人遭到龙济光部下杀害。为了稳定广东局势,梁启超强忍失去挚友的悲痛,提出成立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的方案,急邀岑春煊赴广东肇庆主持都司令部。岑春煊清末曾任两广、云贵总督,龙济光、陆荣廷都得到过他的拔擢,由他主持两广都司令部,龙济光、陆荣廷都不敢提出异议。5月1日,“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在肇庆成立,岑春煊任都司令,梁启超任都参谋,李根源任副都参谋。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成立后,虽然解决了广东内乱问题,但还不是梁启超的最终目的,因此,他又不失时机地向各方面进一步提出组织军务院的计划。
对于梁启超等人提出的组织军务院问题,远在川南前线的蔡锷起初认为,四省组织一个新政府,一是不适宜,担心此举“致招争权攘利之嫌,启南北分裂之渐”[12];二是没必要,认为“滇、黔举义以来,内外一心,上下一致,尽有意见之交换,不闻意气之争持。筹饷出兵,各尽所能,解衣推食,争先恐后。有蓂(唐继尧)、周(刘显世)二公主持于内,各军将士乃能效命于外。苟继此精神于不堕,敌虏虽强,不足为虑”[13]。但他接读梁启超发来的宣言书及军务院条例全文后,全面理会了梁启超的意图,认为“将大总统之推举及军务院之设立,移花接木,联为一贯,亦尚说得过去”[14],遂转而对成立军务院“极表赞成”,并致电岑春煊、梁启超、唐继尧、刘显世等人,明确要求“推举唐继尧为军务院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15]
然而,在军务院的组建过程中,却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矛盾和争斗。在军务院的人事的安排上,蔡锷先前的担心并非多余,因为在酝酿成立军务院之初,对于由谁出任军务院首长,护国军内部意见就很不统一。唐继尧曾通过黄群向梁启超表示:“拟先定军务院设置地,即以所在地之抚军代表,暂不设抚军长名目,较觉圆融”,实际是暗示他想当抚军长。因为他心里明白:云南作为首义省份而被定为军务院所在地将是不成问题的。上海的陈叔通等人则主张,以陆荣廷为领袖,“便无何等嫌疑”。梁启超初主岑春煊,“意以年高望重,非此莫属”,但后来又根据各方意见提出一个折衷的方案;“抚军长一职,以滇省首义之勋劳,自非蓂公莫属,黔、桂、粤当无异辞。惟为交通计,其地点似不能不在粤。蓂公(即唐继尧——引者)既不能来粤,拟增设副长摄职,推西林(即岑春煊——引者)任之”。[16]由于梁启超的方案得到了蔡锷的明确肯定和大力支持,遂得到了多数人的赞同,这就为军务院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宣布成立。它一成立就得到了各反袁势力的肯定和支持。孙中山认为,军务院成立,“独立四省之联络,已较前稍形紧密。于是,则今后之对内对外活动或可稍见起色,不胜盼待之至”[17]。谭人凤也认为,军务院“人材荟萃,必在有为” [18]。这说明,军务院的成立是反袁斗争深入之所需,也是人心之所向。
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虽经梁启超和蔡锷的协调和推荐,军务院抚军又正式互选唐继尧为抚军长、岑春煊为副抚军长、梁启超为政务委员长,但唐继尧对于军务院的地点不在滇似有不满,因而又闹起了矛盾,坚辞抚军长一职,转推岑春煊担任。而岑春煊也一再谦让,“坚不肯承”。5月17日,唐继尧再次致电蔡锷、岑春煊、梁启超,仍力辞抚军长:“自维粗娴军旅,祗应勉效前驱,愧乏远谟,讵能肩此重任。务恳诸公另推才望相当之人,以资统摄而策进行。”[19]这样,军务院刚一宣布成立又因人事问题面临难以运转的困境。对此,蔡锷又出面电劝唐继尧说:“抚军长再三辞让,愈佩让怀。此时军务院组织业已发表,桂、粤各处若再推请,即不必固辞”。见唐继尧未有积极反应,蔡锷稍后再致电唐继尧继续做工作,言语中带有责备和鼓励的双重意味:“既经屡电辞让,谦德已彰,若再固辞,反涉矫情,此时允任,适合分际,锷极表赞同,并祝努力前途,蔚为国华”。[20]与此同时,梁启超、岑春煊也致电唐继尧力劝其就任抚军长。在蔡锷等人的不断的劝说和敦促下,唐继尧斟酌再三,终于同意担任抚军长一职。5月23日,他复电蔡锷说:“尧以辁材,谬蒙推任,一再督责,无敢固辞。惟是艰难初创,来日大难,任重道远,陨越堪虞,尚乞时赐箴言,匡我不逮,以期于事有济,所至望也。”[21]并通电宣布:“本都督迭辞不获,勉为承认。……所有军务院事暂由抚军副长代行代拆。”[22]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之后,军务院内部的这一矛盾才算得到解决。嗣后,蔡锷又先后积极推荐罗佩金、戴戡为军务院抚军,进一步壮大了军务院的声势。
二
军务院成立后,蔡锷与唐继尧、岑春煊、梁启超、刘显世、陆荣廷、龙济光、李烈钧等人发布一系列通电,明确宣布:“前大总统袁世凯,紊乱国宪,自为帝制,叛逆行为,昭然共见。其所受任民国大总统资格,自民国四年十二月十三日下令称帝以后,当然消灭”。根据1913年国会参、众两院议决之《大总统选举法》有关规定,“本军政府依法恭承黎公元洪为中华民国大总统,……今特设军务院直隶大总统,由各省都督、各军都、总司令等任该院抚军,以合议制处理军国重大事。大总统未能躬亲职务时,一切国际交涉由军务院抚军暂行代表,并遵照军务院组织条例,以继尧、显世、荣廷、济光、春煊、启超、锷、烈钧、炳焜等任抚军,互选继尧为抚军长、春煊为抚军副长并摄行抚军长职权,启超领政务委员长。暂以广东为军务院所在地”。[23]同时还宣布,“以后除地方商民交涉,照例仍由各该省军民长官与各国驻近该地方各官厅就近办理外,其中央外交事务,一概改由军务院办理”。在外交上,蔡锷等人通告各国驻华机构,军务院“推任唐绍仪为外交专使,王宠惠、温宗尧为外交副使,所有一应交涉事宜,即由该专使、副使,与贵公使、贵总领事官、贵领事官和衷办理”[24]。
这样,军务院通过这些宣言,从内外两方面否定了袁世凯政府的合法地位,表明了护国军坚持袁世凯退位的决心,对于壮大护国军的声威,增强全国人民反袁的斗志和信心,夺取护国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中山对于军务院鲜明的政治立场十分赞赏,立即通电表示:“公等讨贼声震天下,且维持《约法》,尊重民意,尤见忧国真诚。”[25]黄兴也通电全国各界说:“历读护国军政府宣言,根据《约法》解决国纷,力秉公诚,无任钦仰。”[26]当时的社会舆论也认为:“从前南方势力虽大,尚无统一机关,北方尚有城社可凭。今如此,则所谓中央政府已无复奇货可居。又连接紧要报告,南方一面依约法戴黎,一面通告驻京各国公使废止北京政府,此等消息较之某省独立、某战失败之惊报,何啻十倍。”[27]
果然,袁世凯政府对于军务院的成立及其发布的宣言恼羞成怒,急忙致电未独立各省将军、巡按使、都统、护军使、镇守使说:“少数革命首领,竟公然不顾全国国民利害、国家存亡,窃据一隅,僭立政府,实系与国家为仇,国民为敌,岂能与语息事宁人之诚意。”[28]由此可见,军务院成立及其宣言确实戳到了袁世凯的痛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