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一场演讲 竟被美国传教士狂赞“人类楷模”
辛亥革命网 2016-08-02 15:52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范国平 查看: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南方都市报组织了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专题文章。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撰写了文章,笔者将评价视角转向国外,向读者朋友介绍一下著名的美国传教士、远东问题专家阿瑟·布朗博士是如何看待中国的辛亥革命以及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中的丰功伟绩的。
阿瑟·布朗与《中国革命》
阿瑟·贾德森·布朗(ArthurJudson Brown),1856年12月3日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霍利斯顿。他是传教士,也是一位得享天年的老寿星———1963年1月11日逝世于纽约,享年107岁。布朗博士一生著作等身,且写作时间跨度罕有其匹。他在1902年出版了《中国传教运动的调查报告》一书,最后一本著作是1957年出版的《一个世纪的回忆》。
他在美国、亚洲和世界传教史上居于重要地位,是20世纪上半叶基督教传教运动的领袖之一,其足迹遍布北美、欧洲和亚洲。他1883年成为美国长老会牧师,1883年到1895年在美国担任长老会牧师,并成为美国长老会的发言人。他于1931年建立美国儿童救助基金会,并担任首任主席。
布朗博士将大量精力奉献给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他在1901年来到远东地区进行传教运动。作为美国长老会远东地区总负责人,他对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包括俄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调查。布朗博士与中国渊源很深,他从1914年到1937年担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董事、1937年之后一直是协和医学院的顾问。他直接关于中国的重要著作有《中国传教运动的调查报告》(1902)、《旧中国的新生力量》(1904)、《中国革命》(1912)。他在中国接触到很多中国政要,其中包括袁世凯和孙中山。他在中国的调查和经历,被他写成了17本日记。
他还有数部关于远东地区的著作将中国作为重要的叙述对象。他对于日本、俄国、泰国、朝鲜、菲律宾都有专著问世。布朗是耶鲁大学博士,对于各个国家的考察,包括中国,都有固定的套路——— 利用大量的数据分述各国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的情况,并对这个国家的领袖进行专门介绍。其写作风格平实客观,数据充分。所以他的著作是了解20世纪上半叶亚洲各国社会状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布朗博士的《中国革命》(The Chinese R evolution)出版于1912年3月,是西方人士最早介绍中国辛亥革命的著作。遵照他一贯的写作套路,他对中国的经济、政治、外交、教育、宗教、社会运动等诸方面进行了数据充分的考察,以此阐释了辛亥革命发生的方方面面原因。他在书中特别开辟一章,对于辛亥革命的两个关键人物袁世凯和孙中山进行专门介绍。他出色的文笔描摹了一个不同于我们想象的晚清,真实地再现了辛亥革命期间,中国各种政治力量之间斗争与妥协的珍贵细节。他书中概括的大量数据,在国内辛亥革命研究著述中前所未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布朗博士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他在书中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105年前的中国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些也是当下中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革命》英文版封面
变革不可避免
布朗博士对于中国有着深刻的了解,他的《中国革命》,是建立在他1904年出版的《旧中国的新生力量》的基础之上的。《旧中国的新生力量》是考察中国方方面面社会状况的一部巨著。《中国革命》延续了《旧中国的新生力量》的叙述方式。在短短9年之间,布朗博士对于中国的认识又有了巨大的提升。
他解析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之时,开篇即指出,中国的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他用一个章节的篇幅阐释了中国自甲午战争以来各种政治力量的斗争以及政治格局的演进。内容涵盖改良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清末新政、立宪运动、皇族内阁建立、辛亥革命。他对于重要历史节点的把握,连缀起来即可视为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之间中国近代史的历史脉络。
他在阐释辛亥革命发生的大的历史背景之时,时常有精辟论断。他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是保守势力与改革势力、种族偏见与四海一家的思想之间不可抑制的冲突,并指出了中国辛亥革命的世界性影响———将对当时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造成危机。
辛亥革命的发生,是中国各个阶层共同顺应变革的产物,只是各个阶层顺应变革的态度积极主动程度不一样而已,其中也包括满清皇族。在布朗博士看来,满清政府顺应变革的态度比较保守,且反应迟缓。布朗博士对于五大臣出洋考察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对于清朝政府实施清末新政的诚意深表怀疑。博士指出,清政府只是通过赞成改革的姿态来安抚改革派,削弱反对的声音,对于新政的大部分改革措施,清政府的主政者从来没想过要真正实行,只是在一些地方做了让步,如缓解满汉矛盾方面。所以清政府时刻坐在火山口上,中国反对力量的怒火随时可能爆发。
从光绪和慈禧的相继去世开始,博士浓墨重彩地介绍辛亥革命发生的经过。光绪和慈禧去世加剧了国家的动荡,政治才能和胸襟不够的载沣摄政导致慈禧临终前孤注一掷的赌博血本无归。
载沣不具备转型时期的中国所需要的那种卓越领导人的特质,而新寡的皇后成为新任皇太后之后,又变成了载沣的拆台者。载沣上任后忙着抓权,无视日益激化的满汉矛盾,反而将权力更加集中到满清皇族手中。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罢黜了汉族官僚的领袖、首席军机大臣袁世凯,这让很多心怀希望的汉人心灰意冷。恰在此事,大清王朝的另一根支柱———老牌汉族政治家张之洞去世,他的去世引起了极为严重的政治后果———地方督抚与清朝中央政府之间离心力加强。
清朝政府对待汉族领袖态度强硬,对于立宪运动也是玩弄花招。清政府对于立宪运动的敷衍和傲慢,对于速开国会的缓慢回应,更是加深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加深了社会精英与落后政府的矛盾。皇族内阁的出现以及保路运动的发生,中国社会的怒火被彻底点燃,腐朽的满清勋贵已经没有人再相信。革命时机已经成熟,一系列的起义爆发,摄政王的罪己诏已无法平息民愤,虽然他给出了很多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