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晚清权贵交往史(2)
辛亥革命网 2016-04-12 09:05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刘江华 查看:
就李鸿章而言,义和团起事以后,李鸿章恐孙中山与康有为合作举事,遂对孙中山采取怀柔政策——根据孙中山在日本的好友内田良平等的记载,李鸿章曾派遣特使刘学询接近孙中山,切实劝说,并给孙中山送去5000元路费。
1900年6月8日,孙中山与郑士良、杨衢云、陈清、内田良平、宫崎寅藏、青藤幸七郎等,乘法国轮船“烟迪斯”号离开横滨赴香港,谋求与李鸿章会晤。
6月17日,“烟迪斯”号抵香港海面。按英国《安保条例》规定的期限,香港禁止孙中山上岸。此时,李鸿章方面派出“安澜”炮舰前来迎接,邀孙中山、杨衢云去商谈合作事宜。孙中山对李鸿章合作目的的真实性,以及双方合作前景存有疑虑,便派内田良平、宫崎寅藏、清藤幸七郎三位日本人代表自己前去谈判。宫崎一行到广州住刘学询宅,双方密谈一夜。刘学询表示北京尚未被联军占领,李鸿章不便有所表示。在会谈中,宫崎提出:“一、对孙中山所定的罪名应予特赦,并保障他的生命安全。二、希望给予贷款十万两。”刘学询当即答应“明日即可在香港面交五万两,其余部分容后送上”。会谈结束后,内田良平等乘炮舰于凌晨3时返港。而据内田良平的回忆,李鸿章后来曾答复说:“关于对孙中山的生命保障我不仅要向三位日本人士保证,而且要奏请西太后予以特赦。”
但形势很快发生变化。6月中旬,八国联军直驱北京,21日,清廷对各国宣战。7月8日,清廷任命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6日,李鸿章乘招商局的“安平”号离开广州经港北上,港督隆重地迎接李鸿章。7月17日,此前往西贡会见法驻越总督、后去新加坡的孙中山,乘“佐渡丸”轮由新加坡抵达香港。也是7月17日这一天,何启的朋友韦玉以议政员身份往见卜力,请卜力向李鸿章提出安排18日11时与孙中山密晤的要求。但在与卜力的会谈中,李鸿章明确要求港督防止颠覆分子利用香港作基地。卜力知趣,未再提及孙李会晤之事。
与此同时,陈少白也登“安平”号访晤刘学询等。刘表示“傅相意志坚决,无法劝阻”。7月18日,李鸿章离港北上。7月20日,孙中山等乘船赴日。两人的第二次合作尝试也宣告流产。
其实,此时期的李鸿章怀柔孙中山只是迫于形势的需要。虽然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他曾因被指为卖国贼等而投闲四年多,心中不免有怨恨之意,但本质上,李鸿章还是清廷的忠臣,自然不会也不敢有独立之心。随着8月15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以及慈禧、光绪出逃,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受命于危难之际,进京与各国商议停战议和。最终秉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妥协原则,9月7日与各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李鸿章也因忧郁积劳,于1900年11月7日病逝。
首次进京与袁世凯13次会谈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此时的袁世凯,在北京就职的愿望得逞后,急切想利用孙中山在国内外的威望与影响,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便盛情约请孙中山来北京面晤。早在4月初孙中山访问武汉时,袁世凯就派范源濂南下迎接,孙中山以“急回故乡”为由,婉言谢绝。孙中山在广州期间,袁又派其长子袁克定到上海迎迓。孙中山回到上海后,袁世凯电报相催,孙中山遂决意于8月18日北上。
8月24日下午孙中山经天津抵北京,乘坐朱漆金轮马车,入住正阳门赴石大人胡同迎宾馆。根据《申报》等报刊记载,当晚,孙中山至铁狮子胡同总统府会见袁世凯,袁世凯设宴欢迎,执盏致辞,态度谦恭地表示希望能得到孙中山的指教和帮助,“刻下时事日非,边警迭至,世凯识薄能鲜,望先生有以教我”。又说:“财政外交,甚为棘手,尤望先生不时匡助。”而孙中山在答辞中则表达了自己想赶筑全国铁路的愿望,希望袁世凯力为赞助。
两人第一次会晤后,袁世凯对人说:“不图中山如此嘹亮!”孙中山亦在事后盛赞袁世凯“可与为善,绝无不忠民国之意”,并希望国民对袁世凯不要心存猜疑、动辄攻讦。因为,这样做反而很有可能逼迫袁世凯为恶。
8月28日,孙中山在答《大陆报》记者问时答道:“余与袁世凯开诚布公,面商一切。倘公举袁世凯为正式总统,余亦愿表同情。”当晚在袁世凯的宴会上,袁举杯说:“孙中山先生万岁!”孙中山亦报以“袁大总统万岁!”
孙中山此番进京,在京居留至9月17日,将近一个月,曾先后13次与袁世凯晤谈。初到北京那几天,更是几乎每天都见面详谈。每次会晤,只有孙中山与袁世凯、袁世凯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3人。据梁士诒所述,每次谈话时间大多在下午4时至晚上10时,有几次延至午夜2时。这13次的谈话内容,虽并没有详细资料留下,但根据有关报刊发表之部分内容,至少涉及到政务、财政、实业、铁路等方面。
由于袁世凯的极力笼络,此番进京,孙中山自认与袁相谈甚欢。只是,谁曾想到,仅仅不到一年,由于宋教仁被刺引发二次革命,孙中山和袁世凯遂至交恶。
摄政王载沣座上宾
据孙中山先生的前妻卢慕贞所述,孙中山辞职之后,曾游历各省名胜及前清宫殿名园,“此盖先生六十年中所最优游清闲之岁月也”。
但是,各种版本的孙中山传记以及孙中山年谱,都没有记述孙中山游览前清宫殿名园的记载。是否卢夫人所述不确呢?
2011年辛亥革命百周年纪念之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出版了煌煌80卷的《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在收入其第80卷的清宫所藏部分《溥仪档》中,就有孙中山参观北海、中海、南海、景山、颐和园的记载。
根据《清室优待条例》,中华民国成立之后,颐和园、圆明园、景山、三海等仍归逊清皇室所有。因此,孙中山要参观这些前清禁地,得先由中华民国外交部提前一天去函,经逊清皇室内务部代向溥仪奏准后方可成行。于是,我们就看到这样的档案记载,“外第一百四十二号,八月初一日,代外交部奏孙文请于初二日瞻仰颐和园,初三日瞻仰三海事。”由此可知,这些参观是孙中山主动提出的——初二(9月11日)全天参观颐和园,初三(9月12日)一天是参观三海和景山。
辛亥革命的另一功臣黄兴9月11日进京,也曾参观三海。逊清皇室关于接待孙中山的记载,十分简略。而比照其八月十六(9月26日)接待黄兴参观三海的记载,我们可以推知逊清室接待孙中山等民国要员的细节——
今日内务府传奉世中堂谕:外交部来函陆军上将黄兴请于本月十六日瞻仰三海,著本苑预备船只茶水并在军机处、德昌门外东朝房预备坐落处所等谕。本苑已将各项遵谕办理。其坐落处所,今日参谋部派人踏看,该二处均不敷坐落,随由本苑带领踏看,改在瀛台内瑞曜楼下屋内坐落。所有本苑预备桌椅等项亦预备妥齐,并照例报海司房、知照禁卫军守卫处。(《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第80卷,第377-378页)
档案中所说的“世中堂”,是指内务府总管大臣世续。可知,为接待黄兴,逊清皇室作出了周密的安排:预备游览船只、茶水,提前踏勘黄兴等上岸后所乘舆轿的落放地,通知禁卫军注意防卫和放行。可能是陪同黄兴参观的人太多,原定落轿的军机处、东朝房两处地方狭小,最后改在瀛台瑞曜楼下轿并茶歇。相信孙中山参观时的准备工作,比起黄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