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晚清权贵交往史

辛亥革命网 2016-04-12 09:05 来源:凤凰周刊 作者:刘江华 查看:

世易时移之后,谁也想不到,当年大清朝头号通缉犯,竟也成为前摄政王载沣的座上宾,孙中山与满清诸多权贵之间,可谓是“不打不相识”。

  1895年,孙中山及兴中会在广州发动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但因事机不密而失败。12月7日,广东悬赏缉拿起义在逃要员,孙中山名列榜首,赏格花红银一千元。清宫档案中关于孙中山的第一条记载,就是接到孙中山等广州试图起事的奏报后,清廷下旨要两广总督谭钟麟等“严密购孙文、杨衢云,务获到案”。

  清廷的通缉,使孙中山开始海外流亡生涯的同时,也使其名字为国人所知。孙中山本名孙文,1897年旅居日本时才改名中山。不过,在清廷的官书报纸以及宫廷档案中,我们经常看到“孙汶”的名字。这是因为,清代习惯在人名旁加水字旁表示污称,如同治、光绪时陕甘叛乱的回民头目马化隆就经常被写成“马化”。

  对孙中山的通缉,直到清亡才结束。有趣的是,1912年清室逊位、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这位清廷的通缉犯,却成了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的座上宾。1912年8月孙中山第一次进京,不仅得到此二人的热情款待,还参观了颐和园、北海、中海、南海以及景山等前清禁地。

  两度与李鸿章无缘

  1894年1月,孙中山草就《上李鸿章书》,同年6月在上海修改定稿。该书长达8000余言,中心思想是,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如何才能使《上书》送到李鸿章手中?孙中山想到了自己行医过程中认识的地方官员。

  他首先找到了已退休的澳门海防同知魏恒。魏非常赏识孙中山的学识和医道,欣然致书盛宙怀,请他推荐给其堂兄盛宣怀,然后由盛宣怀将孙中山介绍给李鸿章。1894年4、5月间,孙中山在陆皓东的陪同下,持魏恒书函至上海,见到了盛宙怀。盛宙怀立即写了一封致盛宣怀的引荐信,请求盛宣怀给孙中山以帮助。

  孙中山逗沪期间,与同乡、著名的改良派郑观应相遇,并在郑宅见到了著名政论家王韬。除了帮助孙中山修改《上李鸿章书》外,王韬还给自己一个在李鸿章幕下当文案的朋友罗丰禄写信,介绍孙中山。除此之外,郑观应长期在盛宣怀手下办洋务,与盛宣怀关系非同一般,也写信给盛宣怀,称赞孙中山“少年英俊”。

  6月,孙中山持盛宙怀、郑观应、王韬三封信,抵达天津。盛宣怀接信后“曾致函李鸿章,介绍孙中山往见”。但据陈少白说,孙中山是通过罗丰禄的关系把《上书》送给李鸿章的:“老夫子把孙中山的大文章送到李鸿章那边去,李鸿章是否看过,就不得而知了。”其时,中日战争即将爆发,李鸿章忙于外交交涉和军事部署,根本无暇接见孙中山,不过留下一句话:“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山听了这句话,知道没有希望,即“闷闷不乐的回到上海”。

  就这样,孙中山与李鸿章的第一次合作宣告流产。上书失败,使孙中山意识到,清廷只能加以推翻,无法进行改良。因此,很快即发动了第一次武装起义——1895年的广州起义。

  5年之后的1899年,孙中山与李鸿章本来还有一次合作的机会,但最终还是失之交臂。

  这一年,香港议政局议员何启向陈少白表示,他可以做香港总督卜力的工作,通过卜力劝说两广总督李鸿章促成两广独立,并与孙中山合作。

  这一年,中国政局复杂动荡:孙中山积极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义和团运动日益高涨,各派政治力量都乘机活动。就英国而言,如果能够促成李鸿章与孙中山合作以及两广独立,对它争夺战略优势、在中国攫取更大的权益,自然是很有利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