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晚清的思想革命(2)
辛亥革命网 2016-03-09 08:55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茅海建 查看:
问地为球体行星之一,其体皆有尽界而浮于空中,所见地面水面有一定界线,试言其理
问巩昌石刻上溯汉魏,下迄宋元,年月书撰,或存或佚。各举所知以对
哥舒瀚论
所出的童古题为:
问空气流动而为风,由于冷热涨缩,试言其理
问巩昌陇右名区,人文所萃,前贤撰述,文献足徵。试以四部条例其目,并论其著书大意,略如提要之例
姜维论
其中第一、二题是“策”,叶昌炽怕生童做不出第一题(分别谈地平线和风的产生),特别说明“两策任择一题,无庸全作”,由此可用地方知识来补其西学之不足(《叶昌炽日记》光绪二十九年二月二十八日)。而他在西宁府的三试题中有:
问古人以兵战,今东、西各国以商战、工战、农战而实以学战,试申言其意(《叶昌炽日记》光绪二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日)
从这样的课题出发,学子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来呢?叶昌炽不以西学见长,与冯桂芬、江标、费念兹、张之洞有交往。我很怀疑他对国际汇兑、地平钱、风和“学战”等课题是否有完整并大体准确的知识,也不知道他的评分标准,很可能由他的幕僚来操办之。他不是新学的一派。他这么做,是其职务使然。他所出的题目,应当被认为是晚清最为主流的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表达的是官方的意志。
我读了这一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叶昌炽日记,感受很深。我也知道相关的背景,即两年前,1901年,清朝宣布从明年起废八股,乡、会试皆试策论。叶不能不变。1906年,清朝又废学政,改设提学使,叶也就不再做官,返回乡里。他曾任江苏存古学堂历史、地理总校,民国后不再出仕。他听到张勋复辟的消息时,有一点欣慰,但认为不会长久。
叶昌炽日记中所描写的这一年,1903年,清朝进行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经济特科,清朝通过了“癸卯学制”,规定了三段七级的教育体制。后一年,1904年(光绪三十年),清朝在开封举行了最后一次会试,即“甲辰恩科”会试。考题大变。第一场史论(五题):
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题):
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
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四书五经义(三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大学》)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中庸》)
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易·系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