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部梦——孙中山西部开发思想及其影响

辛亥革命网 2016-02-17 10:32 来源:广东社会科学 作者:薛正昌 查看:

辛亥革命百年的时候,追溯孙中山开发西北思想及其影响,与目前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在深层次上,其主旨是一脉相承的。

  百年前,孙中山先生编绘了一幅《支那现势地图》,又为此图作了跋文:“中国地舆图以俄人所绘者为精审,盖俄早具有萧何之智(楚汉战争中,刘邦先入关中,萧何先取秦朝的图籍。笔者注),久已视此中华土地为彼嚢中之物矣!。”“迩来中国有志之士,感慨风云,悲愤时局,忧山河之破碎,惧种族之沦亡,多欲发愤为雄,乘时报国”;本图对“已割之疆域,已分之铁路,则用着色表明,以便览者触目惊心。” [1]我国西部边境地区,有不少地段与俄国相邻。孙中山用地图的直观形式表示了西部边境地区国家安全战略并加注了跋文,旨在说明俄罗斯对中国早就觊觎和边境潜伏的危机。孙中山不仅在国家层面上审视和关注边境地区的现状,而且他在1918年1月13日《致唐继尧电》里说,“……惟是大局安危,西北所关实巨”。[2]他认为西北地区位于“中欧两陆人口之中心”,“实居支配世界的重要位置” [3]。面对这种局面,孙中山提出了他的主张——开发西北。具体表现在开发交通修铁路,移民西北以强基,充分利用和开发地方资源等。开发西北的目的,除了发展经济之外,就是要加强西北地区的防御,以维护国家战略安全。辛亥革命百年的时候,追溯孙中山开发西北思想及其影响,与目前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在深层次上,其主旨是一脉相承的。

  一、孙中山开发西北的主要举措

  (一)富强之道,莫若交通   

  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人口稀少,交通相对闭塞。还有一个特殊情况,西北缘边国界线长。19世纪中叶的俄国和英国,是当时两个殖民帝国。当中亚浩罕阿古柏侵入新疆之后,又将英俄两国在中亚的对峙势力引入我国西北边疆,边疆危机加剧。清末的新疆伊犁,是中外通商的巨埠,沙俄早已垂涎三尺并虎视眈眈欲攫取之。1876年,清政府派大军入疆,左宗棠入疆收复大片领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孙中山先生多年游历于国外,对世界格局变化和科技发展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对于清末中国边疆的现状同样有着非常人所能洞察的看法,他是站在世界大格局上审视中国西北地区的。他提出的大交通思想,正是当时西北社会现实的反映。1912年8月23日,他《在北京全国铁路协会欢迎会的演说》里说“……今日中国既贫且弱,曷克臻此,故欲能自立于地球上,莫若富强。富强之道,莫若扩张实行交通政策。世人皆知农、工、商、矿为富国之要图,不知无交通机关以运输之,则着着皆失败……故今日欲谋富国之策,非扩充铁路不可。” [4]西北铁路如何修筑,孙中山绘制有较为详尽的线路图呈送交通部,提出“先从西北筑起”,惯通陕西、甘肃、新疆,直抵伊犁。具体设计思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说得更为具体,就是要将内地铁路运输与北方大港连接起来,要以西安为中心,形成西安大同线、西安宁夏线、西安重庆线、西安于阗线,再将西安与甘肃、新疆、宁夏和边境重要地区的城市连接起来,实施港铁一体化。扩张西北铁路系统,主要是将铁路延伸到边境地区,如伊犁和阗线,喀什噶尔线等。这样就可以“调兵运饷,攸往咸宜,日、俄亦不敢出头干涉矣!”[5]。   

  西部地区有广大的土地,有丰富的物产,有勤劳善良的人民,当有了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后,富裕的日子才能实现。“而无交通以贯输之,联络之”,即使土地再广大,物产再丰富,“则亦等于无”。百年间西北地区铁路、公路建设并修筑,不断印证着孙中山开发西北的思想。   

  (二)开发西北,莫若移民   

  移民实边,是古人创立的特殊而有效的一种开发边远地区资源的方式。孙中山提出“移民实边”的措施,却与古人不完全一样。早在1891年写就的《农功》中就指出:“沙俄移民开垦西北,其志不小,我国与彼属毗连之地,亦亟宜造铁路,守以重兵,仿古人屯田之法。” [6]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开发资源就必须解决人力不足问题,因此,他在《建国方略》里谈到要移民于边境地区,如东三省、新疆、西藏、内外蒙古各边疆省区。他把铁路的修筑与移民联系在一起,认为有铁路交通,就可以把“稠密省区无业游民”迁移到“可资以开发此等富足之地” ,以减轻人口密度过大地方的经济压力,进入西北资源丰富的开发地区后,还可利用边境条件与各国通商。这样,不仅有利于整个中国,而且有利于世界商业的发展。同时,创办“兴农银行”、“殖边银行”来融资,以资助开发。   

  移民之管理理念亦非常新颖。孙中山说:“一区之移民为数已足时,应授以自治特权。每一移民,应施以训练,俾能以民主政治的精神,经营其个人局部之事业。” [7]在孙中山看来,新移民同样要有一种精神,要切实做好移民自身的事情。移民的管理模式,体现的是一种现代理念。   

  移民西部,应该是一个相对长期的任务。“假定十年之内,移民之数为一千万,由人满之省徙于西北,垦发自然之富源,其普遍于世界商业之利,当极浩大。”可见孙中山对于移民西北,有过一个较为长远、移民量大的设想,目的在于“垦发自然之富源”。视西北为“自然之富源”,显示了孙中山卓越之政治与社会见识。百年后的经历,西部开发应证了孙中山的精辟预见。   

  农业开发,是移民开发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894年6月,孙中山《上李鸿章书》中就提出,我国西部有“最富的农产品与最美的牧场”,有潜在的农牧业资源。他表示要到欧洲各国考察农桑新法,之后再到新疆等地考察,何处宜耕,何处宜牧,何处宜桑,“尽仿西法,招民开垦,集商举办”。同时,还要“依近世机器及科学方法”科学耕种和有效改良。与农业开发相伴随者,自然是兴修水利。   

  (三)开发资源,创办实业   

  孙中山十分清楚和看重西北地区的特殊资源,诸如石油、矿产资源,包括新疆和阗的玉等,这些新兴产业的概念和术语,在百年前都是非常超前的话题。没有域外的经历和研究,是不会涉及这些领域的。同时,孙中山以为无论铁矿、油矿,都要开采以自用,他把这些看作是“物质文明与经济进步”的至关重要的资源。   

  畜牧,是西北的传统资源。羊毛,是再简单不过的实用资源,与民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民间除只会传统意义上的利用之外,并不知道深加工,大都是原资源输出。这看似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孙中山眼里就不一样了。他说:“中国西北部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为牧地,而羊毛工业则从未见发达,每年由中国输出羊毛甚多,制为毛货,又复输入中国。”一出一进,无数的羊毛被输出国外,制出的成品再复输入,钱被外国人赚去了。所以,孙中山提出:“自羊毛商业输出、输入观之,可知发达国家羊毛工业,为在中国甚有利之事。吾意当以科学方法养羊、剪毛,以改良其制品,增加其数量。于中国西北全部设立工场以制造一切羊毛货物,原料及工价甚廉,市场复大至无限。” [8]他认为西北的羊毛市场很大,但必须有羊毛制品的深加工,因为“原料及工价甚廉”,商机空间很大,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