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协助施玉森先生编著《日本侵华史》(2)

辛亥革命网 2015-09-02 11:3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严昌洪 查看:

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仅以此文缅怀与施玉森先生交往的情景,赞颂他著书揭露日本侵华历史的功绩,铭记其热爱祖国,热心公益的高尚品德。

《日本侵华史》书影

  2004年,我受日本女子大学久保田文次教授的邀请访日,这才与施先生首次见面。他在刘继坤先生的陪同下接待了我,带领我游览东京市容,并热情招待我吃了丰盛的日本料理。我们在他的工作室商谈合作编著《日本侵华史》的问题。这部著作一改他前几部书的风格,增加大量的文字,请章开沅先生提供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书稿10万字,要我提供关于日本侵华史实的书稿20万字。当即预付了一半稿酬,以便我在日本购物。为了便于写作,我用这些钱在东京秋叶原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部数码相机。

  回国后,我向章开沅先生转达了施玉森先生邀请他参与《日本侵华史》的编撰工作,提供10万字的关于南京大屠杀史实的书稿的意思,章先生欣然同意。章先生曾在美国搜集到他的老师、金陵大学历史系教授贝德士的档案文献,利用这些文献中的有关资料对南京大屠杀史实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出版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937-1938)》、《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等著作,揭露日本侵略者制造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在中日两国乃至国际上产生巨大反响。他不仅全力支持施玉森编辑出版《日本侵华史》这部可以流传后世的大书,还为该书写了序言,论述日本侵华历史,批判日本政府不愿承担战争责任的行径,热情赞扬“施老一贯急公好义,古道热肠,特别注重出版反帝爱国书籍,长期振奋民族精神,教育年轻一代。嘉言懿行,有口皆碑”。

作者和施玉森(中)刘继坤(右)

  我召集我所指导的博士生、硕士生,集体完成日本侵华史实书稿的写作任务。学生们通过研究和写作,不仅写作能力得到一次锻炼,而且加深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认识。博士生黎霞与我合作撰写的论文《抗战时期日本对华文化侵略述论》在《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发表后,还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全文复印转载。

  2005年,为了实地拍摄照片,施玉森不顾八十岁高龄,在国侨办刘继坤的陪同下,再次访问大陆,北上南下,行程数千公里,到当年的抗日战场卢沟桥、古北口、平型关、定县冉庄、台儿庄、淞沪、常德等地拍摄遗址、遗迹,到日军暴行发生地石家庄劳工集中营旧址、保定惨案旧址、南京大屠杀遗址、重庆大轰炸旧址等地,采集日寇暴行的罪证,到各地拍摄抗战纪念馆、纪念碑、抗日烈士陵园等,缅怀抗战英烈。他们在武汉的几天我全程陪同,并约请徐明庭老先生现场指点当年日伪在汉口的机关,如日本宪兵队武汉总部(武汉图书馆原外借处)、伪汉口市政府办公楼(原武汉市少儿图书馆、今为武汉美术馆)等。我们到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解放公园苏联空军烈士墓、中山公园受降堂、正在修复中的中山舰,还到了黄石、大冶,考察日军掠夺中国矿产资源的遗址。

  《日本侵华史》全书由“日本侵华旧址现状图”(实地拍摄的新照片)、“日本侵华史图证资料集”(历史照片)、“日本侵华史述论”(即我们提供的日本侵略中国、南京大屠杀实录等长篇文字),另有“史实·照片说明补注”,对重要史实和照片做详细补充说明;“侵华日军暴行总录”,公布了25个省市被日军直接杀害或由日军其他暴行造成死亡的总人数2233972人(编著者指出,这是“不完全统计,实际数字远远大于此”);“抗日战争史上的今天”,按一年365天记录每天在抗战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通观全书,大量实地拍摄的照片,与历史照片、史实述论以及说明文字相互印证,深刻地揭露了日本侵华的罪恶历史,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英雄事迹。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日本侵华史》刊印时,虽然署名施玉森著,但在书后专门印了一页致谢,将协助者的姓名、单位一一胪列出来:主协力者是章开沅先生和我,协力者还有步平(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李宗远(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张连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田苏苏(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遗留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副馆长)、陈贤明(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沈建中(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副馆长)、施宣圆(上海文汇报学林主编高级编辑)、刘继坤(中国新闻东京特派员)、周俊旗(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以及我们的博士生、硕士生等等,同时刊载了施玉森先生分别与章开沅先生、与我、与陈贤明等的合影。这表明施先生不忘他人协助之力,尊重他们劳动成果。

  前不久,经一位懂得日语的台湾朋友打电话到施玉森先生的工作室,接电话的是其公子,他告诉我们,施玉森先生已于去年去世,享年九十。

  值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仅以此文缅怀与施玉森先生交往的情景,赞颂他著书揭露日本侵华历史的功绩,铭记其热爱祖国,热心公益的高尚品德。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