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佚文的发掘整理及其价值研究
辛亥革命网 2015-07-27 08:38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邓江祁 查看:
蔡锷(1882--1916)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军事家、政治家和民族民主革命家。虽然他在世仅有短暂的35年,但他却以1911年10月领导昆明“重九”起义,一举推翻清政府在云南的封建统治和1915年12月毅然发动护国战争,粉碎袁世凯洪宪帝制这两大功绩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蔡锷遗著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在蔡锷逝世后不久就开始了,经过在蔡锷故旧和蔡锷研究者近百年来的艰辛努力,蔡锷文集不断完善,先后有多种版本问世,为蔡锷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但由于各种原因,仍有大量的蔡锷遗著散佚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因此,发掘和整理蔡锷的佚文对于完善蔡锷文集、推进蔡锷研究和中国近代史史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蔡锷遗著的搜集和出版
蔡锷虽在世时间不长,但自幼好学,追求新知,15岁时就开始发表文章。他不仅长于军事、政治,而且知识面广,娴文学,著述颇丰。蔡锷逝世后,为纪念其功德以传于后世,梁启超、范源濂等人于1916年12月17日发起设立松坡图书馆,并在上海新闸路30号设“松坡图书馆筹备处”。“筹备处”成立后即发布启事,广泛征求蔡锷遗著。[1] 1917年4月,梁启超首将蔡锷1911年在云南治军时所编,后连载于《武德》杂志1913年第4期和1914年第5、6、7期上的《曾胡治兵语录》整理并作序后交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次年7月,梁启超又将收集到的蔡锷在护国战争期间的信函及电文原稿手迹结集为《松坡军中遗墨》二册由中华书局印行,内凡书信4件,电稿103件。1941年9月,为了纪念蔡锷不世之功绩,刘达武、李剑农、石陶钧、岳森等30余名蔡锷部属及友人发起成立《蔡松坡先生遗集》编印委员会于邵阳,两年后的1943年7月,经编印委员会收集、整理、编辑,蒋介石和李剑农分别作序的《蔡松坡先生遗集》问世。全书共十二册,其中包括:《曾胡治兵语录》二卷,《军国民篇》一卷,《军事计画》三卷,《军政文电》三卷,《各国经界纪要》三卷,《中国历代经界纪要》三卷,《经界法规草案》三卷,收入蔡锷文电、讲演、函札、杂著等190多件,约50万字,是为第一部较为齐全的蔡锷文集,也为民国以来重要史料之一。当时正值社会动荡、兵荒马乱之际,能收集和编辑出这样一部文集实属不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蔡锷研究受到重视,一批新的蔡锷遗著相继被发掘和整理出来。1979年4月出版的《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10辑发表了《蔡锷一九一五年在北京与西南各省密电稿》,《湖南历史资料》1980年第1辑也刊发了《护国运动期间蔡锷的电稿八通》。此外,李希泌、曾业英、徐辉琪编辑的《护国运动资料选编》和由云南、贵州两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合编的《护国文献》中也辑入了新发现的蔡锷遗著。
随着新的蔡锷遗著的发现和蔡锷研究的需要,新的蔡锷文集的编辑整理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1982年,在蔡锷诞辰100周年之际,蔡锷长子蔡端先生本着“从已有的史料里扼要地整理出比较正确的记录”的原则,选择蔡锷部分重要文电,编为《蔡锷集》出版,是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蔡锷文集。但此书只是在梁启超所编《松坡军中遗墨》的基础上加入蔡锷在辛亥革命时期的文电19篇、文选及家书24件,共计150篇(件),因此,严格说来应为蔡锷的选集。1983年1月,毛注青、李鳌、陈新宪所编的《蔡锷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篇幅较蔡端先生的《蔡锷集》大,收录了蔡锷的论文、演说辞、函札、电报、公牍、诗词、联语、札记等近600篇,47万字。1984年,曾业英先生所编的《蔡松坡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收录蔡锷读书札记、时评、政论、信札、文电、公牍、演词、序跋、题词、诗作、著述等约1000篇,共99万字。这部蔡锷文集的篇幅比刘达武等人的《蔡松坡先生遗集》和毛注青等人的《蔡锷集》都大为增加。2008年,曾业英先生又将《蔡松坡集》修订再版并改名为《蔡锷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在《蔡松坡集》的基础上,增加了编者1984年以后新发现的蔡锷佚文约100篇,篇幅也增至114万字,可谓为迄今为止最为齐全的蔡锷文集。这些蔡锷文集的相继问世,为蔡锷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蔡锷佚文的发掘和整理
虽然蔡锷的遗著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已进行近百年,蔡锷文集也有多种版本面世,但由于各种原因,尚有大量蔡锷的遗作仍散佚于已出版的各种文集之外。近年来,笔者在学习和研究蔡锷过程中,致力于蔡锷遗著的发掘,陆续发现了大量尚未收入已出版各种蔡锷文集的佚文。从这些发掘出的佚文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数量较大。据笔者最后整理,这批蔡锷佚文共有404篇之多(其中有6篇已见于毛注青所编之《蔡锷集》,但未见于曾业英所编之《蔡锷集》。新发现的佚文398篇),38万余字。[2]
2.范围较广。一是佚文的类型较为丰富,有函札、时评、电报、公牍、联语、题词、启事、诗作等。二是佚文的时间跨度较大,从1906年到1916年共11个年头,几乎涵盖了蔡锷由日本回国到逝世的各个重要时期。在这次新发现的398篇佚文中,1905年2篇,1906年1篇,1907年10篇、1908年6篇,1909年1篇,1911年24篇,1912年157篇,1913年92篇,1914年3篇,1915年34篇,1916年68篇。三是所涉及的清末民初重要人物较多,有孙中山、黄兴、袁世凯、梁启超、杨度、熊希龄、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石陶钧、陈其美等20多人。
3.原始史料较多。据统计,这些佚文中,直接发现于清末民初《云南》杂志、《(北洋)政府公报》、《申报》、《长沙日报》、湖南《大公报》、天津《大公报》、上海《民国日报》、上海《时事新报》、成都《国民公报》、北京《新纪元报》、北京《正宗爱国报》、北京《中华新报》、北京《京华新报》、天津《益世报》、《上海工业专门学校学生杂志》、《谈盐丛报》、《武德》、上海《华侨杂志》、《民彝》及云南《共和滇报》、《滇声报》、《天南日报》、《天南新报》《中华民报》等珍稀旧报刊的共258篇,占65%;发现于解放后各种出版物二次转载的140篇,占35%。而在来源于清末民初旧报刊的蔡锷佚文中,仅来自《(北洋)政府公报》(44篇)、成都《国民公报》(34篇)、《申报》(25篇)、云南《共和滇报》(23篇)、《天南日报》(21篇)、《天南新报》(17篇)、湖南《大公报》(7篇)、《民立报》(8篇)云南《振华日报》(6篇)等9种报刊就有185篇,占这类佚文的75%以上。在来自解放后各种出版物二次转载的佚文中,来源于相关人物文集的有22篇,占该类佚文的15%。这表明,清末民初出版发行的报刊,尤其是当时的重要报刊和相关人物文集是蔡锷佚文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