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前后蒋介石与宋哲元的对日分歧(2)
辛亥革命网 2015-07-14 09:34 来源:团结报 作者:冯杰 查看:
中央派军增援实属刻不容缓,可宋哲元深恐是来夺他地盘,由秦德纯出面婉拒:“此间形势已趋和缓,倘中央大战准备尚未完成,或恐影响,反致扩大,可否转请暂令准备北上各部,在原防集结待命,以后果有所需,再为电请之处,务乞察酌为祷。”蒋介石提醒秦德纯“勿为日军缓兵之计所欺”。11日,宋哲元离开乐陵,但他既没回北平,也没到保定,而是去了天津。在他到达天津约两个小时之后,张允荣等与日方代表松井太久郎等人草签了《卢沟桥事件现地协定》,接受了道歉、处分责任者、第37师撤出卢沟桥,改由保安队维持治安等日方条件。
宋哲元试图通过妥协让步,维持第29军小集团继续坐镇华北的地位。日本不想停止侵略的步伐,内阁举行五相会议,下达动员命令,调遣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和在朝鲜的第20师团进关。何应钦得知宋哲元滞留天津,12日急电催促:“卢事日趋严重,津市遍布日军,兄在津万分危险,务祈即刻秘密赴保,坐镇主持,无任盼祷。”宋哲元复电说:“因兵力大部在平津附近,且平津地当冲要,故先到津布置,俟稍有头绪,即行赴保。辱蒙关切,至为感谢。”13日,蒋介石致电宋哲元指出:“卢案必不能和平解决。无论我方允其任何条件,而对方的目的,则以冀察为不驻兵区域与区内组织用人皆得其同意,造成第二冀东。若不做到此步,则彼必得寸进尺,决无已时。中正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以保持国家与个人之人格。”蒋介石苦口婆心劝导宋哲元:“此次胜败全在兄与中央共同一致,无论和战,万勿单独进行,不稍予敌方以各个击破之隙,则最后胜算,必为我方所操。”但宋哲元没有按南京中央的指示行事,通过张自忠向日军“华北驻屯军”日军司令官香月清司转达说:“哲元从现在起留在天津,悉遵从军司令官的一切指导。”甚至在13日晚上下达命令:即日起,北宁铁路列车正常运行,解除北平戒严,释放被捕日人,严禁与日人摩擦。
蒋介石暗暗叫苦,“宋住津态度不定,可知其果为倭寇软化,受其欺乎”。16日再电宋哲元、秦德纯:“连日对方盛传兄等已与日军签订协定,推其真意,签订协定为第一步,俟大军调集后再提政治条件,其严酷恐将甚于去年之所谓四原则八要项。务望兄等特别注意于此,今事决非如此易了,只要吾兄等能坚持到底,则成败利钝,中愿独负其责也。”何应钦也很着急,反复提醒宋哲元等人,日军“调兵遣将,未稍停止”,派几个小参谋谈判和平,无非缓兵之计,“望兄一面不放弃和平,一面应暗作军事准备,尤其防止敌军袭击北平及南苑,更须妥定计划”。中央如此警告,宋哲元依然不为所动,未做任何抵抗的军事部署。
平津沦陷与走向抗战
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摸不清日方底细,一时国家方针难定,当日日记云:“彼将乘我准备未完之时,逼我屈服乎?抑或与宋哲元为难乎?迫使华北独立乎?我之应战此其时乎?”国民政府高层和国内人士对事变态度,也隐约分为和、战两派。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徐永昌认为,抗战准备至少尚需六个月,主张“和平仍须努力求之”。实际上外交部就卢沟桥事变问题曾多次与日本驻华使节谈判,并以公函正式告知日本:“无论现地已经达成之协定,还是将来成立之任何谅解和协定,只有经过中央认可后才能生效。”期望通过两国政府直接交涉,尽量争取在“不丧权、不失土”条件下和平解决。日本以“解决卢沟桥事件完全是华北地方当局的职权”为由,拒绝对话。英国大使许阁森应南京之请,向东京提出中日双方军队停止调动,结果再次遭拒。
鉴于形势严峻,蒋介石于16日邀集各界闻人在庐山举行谈话会,讨论“应战宣言”。《宣言》空前坚决地声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17日,蒋介石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解决“卢案”四项强硬立场: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之完整;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之改变;中央政府所派地方官吏,如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等,不能任人要求撤换;第29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蒋还郑重声明:“我们希望和平而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我们知道全国应战以后之局势,就至于牺牲到底,无丝毫侥幸求免之理。”
宋哲元于18日下午拜访日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以表示敬意和问候的婉转形式进行道歉。次日晨,宋哲元离津赴平,卢沟桥当日战斗激烈,宛平城内房屋多被日军炮火炸毁,守军也发射迫击炮还击。当晚,天津方面和日军参谋长桥本群签订协议,比如撤去北平城内的第37师,撤换冀察范围内带有排日色彩的公职人员。宋哲元甚至下令打开北平城门,拆除市内防御设施,谢绝全国各地和海外侨胞的劳军捐款。22日,蒋介石致电宋哲元,对其如此幼稚举动“思之危急万分”,“务望刻刻严防、步步留神、勿为所算,城内防范更应严重,万勿大意”。同时要求宋哲元坦诚相告,“与倭所商办法,究为如何”。宋哲元心中无底,汇报了11日所签的《卢沟桥事件现地协定》,不愿公开19日的秘密细则,显得讳莫如深。
此时,在保定迟迟等不到宋哲元的国民政府代表熊斌,颇费周折地来到北平,向宋传达了中央决心抗日的立场。宋哲元有所醒悟,感慨地说:“华北局面难办,责任不在我身上,主要问题是《何梅协定》、《塘沽协定》,你们给日本人签下了卖身契。”24日,宋哲元中止第37师南调,命令石友三的保安部队即刻布防西苑,第132师一个团秘密进驻北平,不过对于中央援军北上,仍然持保留态度。26日,日军完成既定部署,猛攻廊坊重镇,日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发出最后通牒,限令第37师撤离北平。当晚,日军一个大队强闯北平广安门,守军开火阻止,战斗一直持续到深夜。宋哲元终于意识到“大战势所不免”,下令全军“抵抗任何进一步的侵略”,“决心固守北平,誓与城共存亡”,表示服从中央政府安排,同意援军北上。
然而一切为时已晚,第29军仓促应战,北平、天津很快在29日、30日沦陷,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职。宋哲元到达保定后,认识到自己对平津作战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致电蒋介石请求处分。事已至此,蒋介石也只得好言安慰:“兄等离平抵保甚慰,平津得失不足为虑,战争胜败,全在最后努力,务望兄等鼓励全军。再接再厉,期达歼灭倭寇目的,雪耻图强,完成使命。”8月7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国防党政联席会议,阎锡山、白崇禧、余汉谋、何键、刘湘等地方实力派均参加,会议决定“积极备战并抗战”。通过此次会议,抗战遂被正式确定为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