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前后蒋介石与宋哲元的对日分歧

辛亥革命网 2015-07-14 09:34 来源:团结报 作者:冯杰 查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无数中华儿女准备万众一心去打一场国力悬殊的不对称战争。面对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蒋介石备受和、战压力之苦,他的任何举措势必影响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向。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中华大地开始传唱《牺牲已到最后关头》的抗日歌曲,无数中华儿女为之鼓舞,准备万众一心去打一场国力悬殊的不对称战争。面对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国民政府领导人蒋介石备受和、战压力之苦,他的任何举措势必影响整个国家的未来走向。同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还有冀察地方当局“主心骨”宋哲元,他向来“不说硬话,不做软事”,然而这一次非同小可,形势逼人。本文旨在考察卢沟桥事变前后的蒋介石、宋哲元,如何应付“最后关头”的到来,以及走向全面抗战的心路历程。

  因地制宜的冀察模糊空间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从武力进攻与政治分化两方面着手,试图将华北分离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统辖权之外,成为名曰“自治”实际为日人控制的第二个“伪满”。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蒋介石首重长江流域,其次是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华北。对于华北,他一直将使用武力作为最后手段。1933年5月,长城战事激烈之时,蒋介石指示坐镇平津的何应钦:“上下一心,在北平预定阵地,为背城借一之举,此外决无其他生路,万望我将士立下死战之决心,勿再起其他之想念,则死中求生,当有最后一线之生机可觅耳。”

  实事求是地讲,单凭当时中国军队的实力,恐怕难以保全华北这两座重要城市。于是,如何缓和冲突,又不丧失华北的基本主权,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民政府的一项主要考量。蒋介石坦言,“中央对日政策,既不能武力抗阻,惟有缓和侵略”。至于缓和的办法,总结起来不外乎“设置各种因地因时制宜之机构,为华北地区创造模糊空间,以便华北虽享有特殊化色彩,但中央又不失主权之应对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以妥协换取时间来准备抗日。

  1935年6月,宋哲元借口平定汉奸白坚武叛乱,迅速调集第29军主力进驻平津两市及河北省境,造成了控制华北地区的既成事实。宋哲元作为西北军将领,此前拥兵察哈尔一省,具有鲜明的抗日立场,以往也有“反蒋”历史。第29军扩大地盘虽非蒋介石所愿,但与其让日伪汉奸占领华北要地,倒不如让宋哲元维持一方缓冲局面。8月中旬,第29军副军长秦德纯前往庐山牯岭报告华北态势,蒋介石顺水推舟,指示秦转告宋哲元,“务须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以便中央迅速完成国防。只要在不妨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大原则下,妥密应付,中央定予支持”。月底,南京任命宋哲元为平津卫戍司令。

  从日本方面来看,宋哲元并非蒋介石的嫡系,他的过去和现在都与蒋介石有矛盾,如今手握重兵,立足平津未稳,必然要与日本寻求妥协。日本人认为“只有宋哲元处于比较地可以免除南京的直接压力的立场”,只要处理得当,他“将来不得不和日满提携”。宋哲元非常明白自己夹缝中求生存的处境,维持一个模糊空间对南京有利,对第29军小集团的发展也无害处。他对日本遵照“舍小利而保大权”的方针,“只要大权能归我们所有,地方上的小利即或为日方稍为染指,为顾全大局计,亦未尝不可”。对中央“不说反对中央的话,不做蒋介石个人工具的事,随机应变,效忠国家”。

  不久,日本关东军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找上门来摊牌,要求宋哲元“促成华北五省联合自治”。宋哲元秉承“不说硬话,不做软事”的原则,一味虚与委蛇,采取拖延对策。蒋介石致电鼓励宋哲元:“此时兄之处境,只有听命及诿责中央为唯一办法,否则所谓其他办法,皆自隔绝境,则将来之悲惨烦闷,必有更不堪设想者。”11月中旬,日本逼迫渐急,宋哲元电陈蒋介石:“华北局势受环境压迫,危险万分。刻下日方又以兵力威胁,更属刻不容缓。日方要求地方自治,脱离中央,哲元对此丧权辱国之事,决不去作,已均予拒绝。伏乞钧座速示最后整个方针,或派大员来平指导,以全大局。”

  土肥原无法煽动宋哲元,改而怂恿蓟密滦榆两区行政专员殷汝耕,成立了一个公然背离国民政府的“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蒋介石对冀察局势感到“险恶万分,朝不保夕”。为了回避与日方直接冲突,苟且冀察平津局面,南京无奈向日本“华北特殊化”要求作出让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任命宋哲元为委员长。12月18日,冀察政务委员会正式挂牌,负责处理河北、察哈尔两省及北平、天津两市一切政务,宋哲元强调这一机构的设立主要是“中央为行政便利起见”。

  日本人的反应不甚满意,“我方对其性质并不清楚,它的旗帜很不鲜明”,“至于根本问题是依存于蒋介石还是依存于日本,或是亲满还是反满等等,却丝毫未做说明”。希望宋哲元将来能够“逐步实现真正的自治,以确立华北五省自治的基础”。

  中央与地方处理事变的分歧

  宋哲元主持冀察政务委员会的两年中,日本人从未停止过威迫利诱,为了能在华北立足,他不得不与日方打交道,讲价钱,事情传开后,不免引来各方怀疑。蒋介石多次在日记中袒露不安,“冀宋喜怒无常,主见不定”;“宋明轩(哲元)被汉奸包围利用,其心已不固定”;“冀宋中倭毒已深,华北荆棘甚多也”。不过总的来说,宋哲元在一些大是大非上,始终保持民族立场。蒋介石叮嘱宋哲元,“中央对日交涉,以华北行政主权之完整为最小惟一之基准,亦望其坚持一致”。

  1937年春,为避开日本人纠缠不清,宋哲元请假回山东乐陵老家,临走之前,他对秦德纯强调两点:对日交涉,凡是有妨碍国家主权领土完整者一概不予接受;为避免双方冲突,但亦不要拒绝。几个月后的7月7日晚上,卢沟桥风云变起,秦德纯第一时间请示宋哲元,宋虽然感到惊讶不安,但认为事态不至扩大,回电指示:“镇定处之,相机应付,以挽危局”,并没有立即返回北平的意思。蒋介石当时正在庐山,他和宋哲元相反,预感日本有扩大侵略战争的可能,立即指示宋哲元:“宛平应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此间已准备随时增援矣。”9日,蒋介石下令第26路军、第40军、第84师开赴石家庄、保定一带集中,同时要求宋哲元“从速回驻保定指挥”。担心冀察地方落入日本人圈套,蒋介石又电秦德纯、冯治安、张自忠等将领,强调“应先具决死与决战之决心,及继续准备积极不懈,而后可以不丧主权之原则,与之交涉,才能贯彻主张,完成使命。我军以应战而不求战之方针,谈判之时,尤应严防其欺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