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赶超西方曾是最炽烈的“中国梦”(4)

辛亥革命网 2015-07-16 08:49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王子恺 查看:

值章开沅先生90寿辰之际,选取先生在不同领域里的代表性论文,概述摘要,在敬佩先生学术成就的同时,学习和传承他不断探究历史的精神和深切的现实关怀。

1912年9月6日,孙中山视察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时,与欢迎者在张家口车站月台上合影。

  可见,民国建立以后,历史紧迫感不但没有消散,反而日益加深,从晚清时期害怕瓜分亡国到建设民生主义的急于求成,都是这一心态的延续和发展。

  章开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梳理了辛亥革命前后,历史紧迫感的萌发、流变和延续。他既肯定了历史紧迫感的必要性和正面意义,更意识到由此产生的急于求成、缺乏思想准备等不良后果,通过揭示历史紧迫感在中国近代史上所造成的深刻影响,先生警醒我们实现目标乃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造的曲折过程。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为何以悲剧收场?

  《中国教会大学的历史命运——以贝德士文献(Bates ’ paper)为实证》,《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6年第1期

  贝德士是一位美国的学者型传教士和社会活动家,他于1920年受教会派遣,往中国南京金陵大学任教,至1950年返美,在中国生活了整整三十年,他病逝后,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章开沅先生试图通过这些材料,以贝德士为个案,探究教会大学在近代中国的遭遇及个中原因。

  在近代中国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很容易遭到抵制,但来华的传教士们发现可以通过学校和更多人接触,方便传教且不易受攻击,教会学校因此产生。但是在基督教内部,关于教会学校怎么办也存在争议。有人认为宗教教育才是教会学校的主要目的,过度投入世俗教育会削弱基督教的影响;贝德士等人则倾向于把“服务上帝”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主张教会学校积极救援难民、建设福利事业、提高教育水平。事实证明,前者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虽然“服务社会”更易被周遭环境所接受,但作为手段的“服务社会”最终超过了作为目的的“服务上帝”,可以说这是教会大学悲剧结局的内在原因。

辅仁大学(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1925年由罗马教廷创办,20世纪初与北大、清华、燕京并称北平四大名校,并驰名于海内外华人社会。

  尽管如此,教会大学在中国还是面临着重重阻碍,近代中国常常把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仇恨转移到宗教上,教会大学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贝德士等人又积极推动教会大学的本土化,希望融入中国的社会环境,而政府关于教会大学的规定更使得它们的民族特性进一步加强、宗教色彩继续减弱,政治的干预也往往被教会大学所容忍。抗战期间,迁往内地的教会大学在帮助伤兵和难民上做了很多工作,与整个中华民族同甘共苦,经过抗战,很少人再会把教会大学视作外国人的大学,教会大学基本实现了本土化。

  可惜贝德士们没有想到,本土化也就意味着政治化,而近代中国的政治是排斥多元、意识形态一元导向的,1949年以前和以后均是如此,教会大学实现了本土化,就与其初衷越来越远。文章最后,章开沅先生在肯定教会大学为中国带来贡献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从事文明传播与交流事业的贝德士们和教会大学的肯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