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开沅:赶超西方曾是最炽烈的“中国梦”(3)

辛亥革命网 2015-07-16 08:49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王子恺 查看:

值章开沅先生90寿辰之际,选取先生在不同领域里的代表性论文,概述摘要,在敬佩先生学术成就的同时,学习和传承他不断探究历史的精神和深切的现实关怀。

  “排满”:卓有成效却遗留后患的革命动员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动员——以“排满”宣传为实例》,《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5期

  作为历史事件的辛亥革命从武昌首义始,至宣统退位、清朝覆灭,不过数月,一场革命何以进展如此迅速?以舆论宣传为核心的社会动员手段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与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都不相同,革命派以西方民族、民权思想为指导,通过报刊制造社会舆论,成效十分显著。章开沅先生认为,当时已经形成了一个以东京—上海为轴心的革命舆论宣传阵地。

  要为革命作动员,首先应该寻求一个多数人的“共识”,民族主义正符合这个需要。章开沅先生指出,民族主义针对知识水平较高的人群是理性宣传,但易流于说教,而针对未受教育的下层群众则是感性鼓动,却会导致盲目,因而为了联结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排满”就成为他们宣传的战斗目标。

  革命党人在塑造黄帝形象、寻求汉族族源、集中目标攻击清政府等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舆论工作,并且让“排满”的宣传从属于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因而革命的目标不但是驱除满人,还要建立民主政体。但是,在革命不断高涨的时期,煽动民族仇恨的狂热宣传还是盖过了“排满”中理性诉求的一面,辛亥革命迅速胜利和民国的建立,与“排满”宣传有很大的联系。

辛亥革命反清政府,反满、排满,争取民族解放斗争,宣传革命内容的文献《民国共和新神童诗》。

  “排满”的历史作用随着清朝灭亡而结束,但其中的严重缺陷——大汉族主义造成了很多不良影响。虽然在民国成立以后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号,孙中山也主张“国族论”,但实际上回避了民族平等的问题,仍然没有摆脱大汉族主义的阴影,因而“排满”的消极作用不但没有绝迹,甚至影响到了1949年以后。

  只争朝夕:近代中国如此渴望“赶超西方”

  《辛亥革命与“只争朝夕”》,《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上册,中华书局1994年版

  近代中西方之间的巨大差距和由此带来的严峻挑战,为有志赶超西方的仁人志士带来了一种“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历史紧迫感。鸦片战争之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的“长技”,流露出要赶上西方的“惶急”,然而应者寥寥。直至洋务运动期间,反对革新的保守势力仍然非常强大。

  甲午战争的失败,则使得历史紧迫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高涨的变法呼声促成了维新运动的开展。章开沅先生认为,百日维新的失败,与康梁等人急于求成、在变法中犯下不少错误有关,而他们的这种心理正是历史紧迫感的驱使。当时虽然有人提出稳健而理性的改革措施,而时代的要求使它们难以得到广泛认可。

  到了20世纪初,倡言革命的人以简易速成的办法进行宣传、建设组织,他们和立宪派的驳难更多是以意气之争代替理性讨论,武昌首义后,严复还为革命能否得到一个良好的结局深感忧虑,这类冷静公平的持论在当时还来不及引导人们深入思考,革命就已经蔓延全国了,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革命党人在一知半解中接受了共和制度,又把革命的果实送给了袁世凯。

  让位之后,孙中山急切地投身于民生主义,推出了庞大的铁路修筑计划。革命党人在革命前对人民做出的许诺太高,革命后人民的期望也太高,甚至不切实际,这种无形的压力显然是驱使孙中山做出如此激进计划的原因之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