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华会对辛亥革命的影响(2)
辛亥革命网 2014-10-24 08:53 来源:团结报 作者:龚剑锋 黄彪 查看:
(1)面对鸦片战争以来日益衰弱的危难形式,无数爱国救亡分子纷纷走出国门,希望借用西方的社会政治思想来改造中国腐朽堕落的政体形式,但同时却又遭到国内守旧势力的严重阻挠,二者之间进行了长期的对抗与斗争。对此,《萃新报》称:“今泰西之各种学术,何一不长于我。”“故吾人当以无学为可耻,不当以变夷为可耻。学术者,世界公共之文明也,非白皙人所专有,亦非我中国人所私有。学术变之不足耻,至言语变之,文字变之,地图之颜色变之,则大可耻。”
(2)针对列强的烧杀抢掠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全国上下无数革命志士急需团结一致加以对抗,以图彻底推翻清政府及外国列强。于是《萃新报》刊文:“抑吾闻社会学家之言矣,内团愈固,则其外竞愈力,内团愈大,则其外竞力愈膨胀。能团者强,不能团者灭。”并且认为“能合小群而不能合大群”为“我中国第一大病”,以至于“十八行省如十八国焉”,“四万万人如四万万国焉”,“循是以往,必不能逃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之公例。”以上内容透露出当时国内形同散沙的社会局面,尤其“必不能逃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之公例”一言,更是向国人敲响了警钟,感召各方势力团结联合共同斗争。
(3)第二期中的“社说”刊载《论处、金、衢、严四府之关系及其处置之方法》一文。文中着重强调了爱乡与爱国的深刻关系,“爱乡心者,爱国心之源泉也;族民者,国民之根本也。故我爱中国,不可不爱浙江;我爱浙江,不可不爱浙东上游之处、金、衢、严。”并且还介绍了当时紧张的国际局势,以及中国所面临的危难处境,向处、金、衢、严四府乃至整个浙江、全国人民发出了警告:“帝国主义,咄咄逼人……欧风美雨,遍遮大陆。其实则甚危也,其势则甚险也。”
从以上内容我们不难发现,《萃新报》尽管偏狭一隅,主要面向处、金、衢、严等较为闭塞偏僻的浙东地区,但是它所刊发的文章则大多能与全国乃至世界时事相通,带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正如《萃新报》发刊词中所言:“时时轰动我耳膜,击醒我眼球,洗刷我脑筋,灌输我知识,教导我改革者”,“惟十九世纪第四种族之报章。雄鸡一声,天下乃白;晨钟一击,沉梦陡醒!”站在这一角度,可以说《萃新报》的的确确是一个成功的革命宣传报刊。
也许正是这种震撼力和感染力,促使“学生以为此种报章,实为吾汉族所必读”。由于浙江严州府中学学堂的学生竞相购读《萃新报》,并偶然间将此报带入学堂,不幸被当地知府锡纶闻知,于是便以该报讥讽时政为由,进禀浙江巡抚,“谓该报出语狂悖,请封禁以正士习”。幸好事先已由陶成章、魏兰在杭州得知消息,急速通知张恭改换门庭做好准备,待清政府前来搜查时也束手无策只能作罢。其后张恭便“专以联络会党为务”,而《萃新报》却自此夭折,结束了它短暂而辉煌的历程。
组织、参加武装起义,造就浙江辛亥革命有利形势
浙江龙华会在革命党人的引领下,斗争目标日益明确和坚定,誓要推翻清王朝为快,在这一过程当中,他们极力配合陶成章、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党人,组建光复军,直接参与各类武装起义。
(1)加入光复会、组建光复军。当时,徐锡麟联合陶成章等人创建大通师范学堂,让各地会党接受正规化的军事化训练。大通师范学堂的学员主要来自浙江中部各府县,如金华、处州、绍兴等地,且大多为会党头目及成员,使得大通师范学堂一时成为“诸会党人荟萃之所”。由于龙华会会众甚多,在进入大通师范学堂的人员中占据很大比例,沈荣卿、张恭、周华昌等龙华会领导人都先后来大通师范学堂受训。
为进一步整合革命党人及会党力量,秋瑾等人开始组建光复军。光复军中的干部共分为16级,她以一首七绝诗“黄河潮溯浙江潮,卫我中华汉族豪;莫使满胡留片甲,轩辕神胄是天骄”作为代号,以诗中的“黄”字到“使”字分别代表干部的十六个等级。“黄”字为首领,有五人组成;“河”字为协领,无固定成员;“源”字为分统,以洪门首领担任;“溯”字为参谋,由洪门红旗担任等等。除秋瑾、徐锡麟外,“源”、“溯”、“浙”三个等级共八名骨干,其中龙华会就占了六名。足见,当时的龙华会在光复军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除此以外,为了进一步加强革命党与龙华会等会党势力的联合,大通师范学堂还规定:“凡本学堂卒业者,即受本学校办事人之节制,本学校学生咸为光复会会友”。于是,这些龙华会骨干人物也都成了光复会的成员,带有了双重身份,慢慢地已经将会党力量带进了革命队伍中。
(2)组织和发动武装起义。当时黄兴等人计划在湖南和湖北两省发动武装起义,希望浙皖两省的革命势力能予以适当支援。不久,陶成章便赶到金华等地部署准备,“拟后长沙期约三日起事,先以计袭取金、衢、严三府。然后由严出皖,以扼南京,由衢出赣,以应长沙,而用金华之师,以堵塞杭城之来兵,且分道以扰绍兴、宁波、湖州之诸府,而震撼苏、杭之来兵,及探官场警信于衙役。”此计划一出台,龙华会就通知所属各个组织机构,做好了武装起义前的相关准备工作。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起义并没有得以实现,但是使龙华会会员得到了一次武装起义前的军事和思想上的锻炼,充分调动了他们的革命积极性,为后期的斗争起义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当浙皖起义计划确定以后,秋瑾等革命党人也开始借助光复军,积极筹划浙江武装起义,期间龙华会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被秋瑾视为当时浙江革命的大本营。4月,浙江起义部署完成,“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应之,俟杭城清兵出攻金处,即以绍兴义军渡江以袭杭城,军学界为内应。若攻杭城不拔,则返军绍兴,入金华,道处州,出江西,以通安庆”,从而“会合徐锡麟统帅的安徽起义军,夺取两省要地,然后浙皖两路队伍会师南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项考虑周全、操作性很强的起义计划,正如辛亥革命元老陈去病先生所说:“服其布置之周,任事之勇,以为自革命以来,其预备固未若斯之完美也。”然而正当一切就绪之时,由于起义日期再三改动,会党纪律松弛计划泄露,引起清政府的疯狂捕杀。农历6月6日,秋瑾于绍兴城古轩亭英勇就义。秋瑾虽然被害,但却“激起浙江民众的强烈愤慨和不满”,也“更加激发了浙江革命党人的革命斗争。”而对龙华会来说,这次的的确确遭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打击,许多会众遭到捕杀,张恭等领导人也遭清政府通缉,只得四处避难,可谓元气大伤,力量日益涣散。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