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华会对辛亥革命的影响
辛亥革命网 2014-10-24 08:53 来源:团结报 作者:龚剑锋 黄彪 查看:
龙华会的产生与终南会有关。左宗棠镇压太平军以后,以整顿营务为借口,遣散大批军官回湖南原籍。当时原籍湖南的湘勇营官何步鸿和朱武二人,因家乡没有亲人便流落金华。二人原是洪门中人,对清政府遣散军队这一举措非常不满,一气之下便开辟山堂,成立终南会,誓死要与清军相对抗。后来,终南会人心涣散,时任新副的金华人张恭、永康沈荣卿、武义周华昌三人见此情形,积极商讨,并最终创建龙华会。龙华会的名称,实际源于金华当地的一首民谣:“若要天下真太平,除非龙华会上人。”以之命名有利于联络人心,引起当地人民群众的共鸣。龙华会成立时间为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5月30日,以沈荣卿为正会主,张恭和周华昌任副会主。当时龙华会“党徒号称五万人,实则二万数千人”。
配合革命党人活动,使龙华会走向民主革命道路
1904年以后,陶成章、魏兰、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党人纷纷奔走金华联络会党。正是在陶成章等人的帮助下,张恭及其领导的龙华会在斗争中看到了清朝政府的为虎作伥,逐渐认识到反帝必须反清,于是“浙东屡闹教案,自此而后,遂乃绝无而仅有,清吏因得高枕安卧,而梦想乎太平,而实不知易其排外之心尽化而为排满也……于是忧排满之心比排外为更剧矣。”在这种情况下,龙华会逐步接受民主共和思想的洗礼,由单纯的反洋教开始走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道路。
在与龙华会接触以后,陶成章看到了龙华会中蕴藏着巨大的反清力量,于是与张恭“共商金衢严处温台六府会党联合大举之策,自是六府会党咸盘马弯弓待时而动矣”,可见,此次陶成章等人动员和拉拢会党之行非常成功。此外,陶成章等革命党人还“多运革命书籍,传布内地,文言与白话并进。文言体则有《革命军》、《新湖南》、《新广东》、《浙江潮》、《江苏》等,而以《革命军》、《新湖南》为最多;白话体则有《猛回头》、《黑龙江》、《新山歌》、《警世钟》、《孔夫子之心肝》等,而以《猛回头》为最多”,而“外间输入不足,内地亦往往有自相翻刊,私相分送者”,在人员聚集较多的地方,“则又代为出资购送各报,而以《国民报》、《国民日日新闻》及《警钟日报》为最多”。革命书籍和报刊的传布,大大启蒙了下层会党成员的革命思想。而魏兰则随同戏班深入到各地乡村,“登台演说,慷慨陈词,使民众知晓反清排满之大义。同时向会众分送《猛回头》和自己编写的《孔夫子之心肝》等革命书籍”,“由是浙东之革命书籍,遂以遍地,而革命之思想,亦遂普及于中下二社会矣”。
1905年,紧随陶成章之后,徐锡麟也来到金华开始联络各会党成员。徐锡麟相继前往了诸暨、嵊县、义乌、东阳等地,结交了众多会党首领如张恭等人,而且深有感慨:“游历数县,得俊民数十,知中国可为也。”但是他又“觉得会党知识浅暗,奚若稍事教训,以兵法相勒。”于是,徐锡麟协同陶成章等人在绍兴创办大通学堂,招收会党成员进行军事化训练。在其学堂规约中,有规定“凡本学堂卒业者,即受本校办事人之节制;本校之学生,成为光复会会友”。张恭等龙华会骨干成员进入大通学堂,除了政治军事方面的学习和训练,更具有了个人双重身份,他们与光复会紧密联合,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步由单纯的反清革命走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龙华会也是秋瑾赖以武装革命的大本营。1906年冬至1907年间,秋瑾为运动会党,曾三次前往金华,“瑾自去岁冬至今,三、四个月中三次赴金华、处州、绍兴三府之诸暨、义乌、兰溪、金华、武义、缙云、永康、新昌、嵊县等十余县。”为争取会党工作,秋瑾“深入各地,打进基层,实现武装革命,从不稍懈。” 1906年12月19日,秋瑾由诸暨经义乌到金华,在张恭创办的永庆戏班里,和张恭就如何联系会党等问题进行了详细交谈,于是“对金华之龙华会和张恭其人作了深入了解,增添了举行浙皖起义的信心和勇气。” 1907年1月,秋瑾二次来金华,由于张恭随戏班外出巡演,二人未能相见。但是,秋瑾此次却结交到了龙华会骨干分子徐顺达和倪金,与二人“谈到深夜,就如何联络龙华会、平阳党等会党组织等问题,进行了仔细研究,并肝胆相照,成为忘年之交。”而且秋瑾“见顺达,知其能,授职参谋,使其专制金华党军”。几天之后,应张恭的邀请,秋瑾、沈荣卿、周华昌等人汇聚一堂,就浙东光复军的政治纲领、行动计划等事宜进行了详商,“是为统一浙江的秘密军事组织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秘密联络会议”。
可以说,经革命党人的多方联络,出现了“内地革命风潮大炽,农工平民亦多自相聚议”的新局面,从此以后,“革命思潮弥漫浙江全省,浙由思想时代而入于实行时代”。而龙华会也开始积极配合革命党人活动,二者形成有效组合,给腐朽封建王朝以沉重打击。
进行革命理论宣传,唤起民众革命思想
龙华会成立不久,为了开通内地风气,介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反帝救国、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思想,1904年张恭邀刘琨、盛俊、金兆銮等人创办了《萃新报》。该报的主要目的是为“开发民智,启迪民众爱国爱乡的觉悟,为辛亥革命鸣锣开道。”其发刊词中也称:“创萃新报,采揖海内外新报之学说丛谈,为桑梓同胞作警晓钟,作渡津筏。异日者,跳出黑暗界,步行红日中,或起点于是欤。”可见,《萃新报》创办之初,其立足点就是为了引进新思想、开通新风气,为后期革命斗争“鸣锣开道”,奠定思想舆论基础。
《萃新报》是一份倾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刊,每月初一、十五(阴历)发行,发行地区“以金、衢、严、处四府旧属各县的士人为对象”,在金华马门设有总代销处,金华、衢州、严州和处州四府各县设有代销店35处。内容则“大都采取《江苏》杂志、《浙江潮》杂志及各种提倡民族主义诸日报而成”。从1904年6月创刊至9月被禁封,《萃新报》只出刊了六期,然而短短六期却足以让它释放出自身强大的能量。纵观《萃新报》的六期内容,可以说所涉及到的内容很是广泛,细心读之无不给人一种心潮澎湃荡气回肠之感。以下简单列举几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