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生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网 2014-09-18 13:50 来源:团结报 作者:陈兴林 查看:

当我们翻开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除了对先贤志士的缅怀崇敬之情,更多了一些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在今天,重温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主张,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封建帝制迈向民主共和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当我们翻开辛亥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除了对先贤志士的缅怀崇敬之情,更多了一些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重温孙中山的民生思想主张,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主要内容

  孙中山秉承“爱国、革命和不断进步”的精神,为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奋斗了一生。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深受西学思潮影响,又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正如孙中山自述其“三民主义”思想来源时所说的那样:“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之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孙中山的思想学说,无不彰显着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生幸福的宏大理想,尤其是他的民生思想,对我们今天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仍然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1924年8月,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以“民生为重心”的历史观,把民生问题作为历史观的重大课题加以探讨。在孙中山看来,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人类解决生存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是历史的重心。孙中山将民生问题上升到“主义”、国家方针大政以及历史观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囿于历史的局限,孙中山把民生问题作为社会进化的原动力难免存诟,但瑕不掩瑜。今天,我们学习考察孙中山民生思想的合理内涵,不仅是应该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考察孙中山的民生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民生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孙中山主张民生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这种认识包含了社会经济生活的生产,也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生命”的要求,看到了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并主张通过发展经济和改良政治来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之所以把“民生”作为一个主要“社会问题”来加以探讨,是因为他看到了当时中国是一个民穷财尽的落后国家,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他期望把中国变成一个“国富民强”、庄严灿烂的新中国。

  第二,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提出“经济革命——社会革命”的课题。他认为欧美各国二百余年来只晓得解决民族、民权两件事,却忘了最要紧的民生问题,以至于权力都操在少数资本家的手里,只有少数人享福,大多数人还是痛苦,因为大多数人不甘于受这种痛苦,所以才有经济革命——社会革命的事情。孙中山同情人民群众的疾苦,他看到当时“社会主义”成为各国潮流,把自己的“民生主义”说成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热切盼望从经济上解决民生问题,认为必须从发展经济解决人民群众穿衣、吃饭等现实问题。他认为吃饭是第一个重要问题,穿衣是第二个重要问题。“要全国四万万人都可以得衣食的需要,要四万万人都丰衣足食。”

  第三,实现民生要消除贫富不均。孙中山认为完全解决民生问题,除了要解决生产的问题,同时还要注重分配的问题。他认为分配问题必须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同时解决,经济方面他提出了两项具体办法,一是平均地权,后来发展为“耕者有其田”;二是节制资本,发展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建立一个在经济上能够超过欧美先进资本主义的国家。孙中山在考察民生问题的时候,着眼于经济问题,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着手制订一个宏大的发展计划,希望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

  第四,解决民生要实行强国富民。孙中山认为要发展中国的经济,必须有独立自主的政治,必须废除不平等条约。在他看来,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是解决不通的,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比如收回外人管理的海关,实行保护政策不让外国货物侵入,使本国的工业能够发达。孙中山希望建设一个现代化高度物质文明的新中国,他告诫人们“惟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要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走强国富民之路,否则,中国仍然“操之在人”,是要灭亡的。

  合理内涵

  第一,强调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孙中山不仅认为人类“求生存”的需求、欲望和行动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而且认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定律”。他在此基础上进而得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的结论。孙中山这种观点和主张是符合或接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

  第二,从物质基础解释民生问题。孙中山认为民生包括“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社会”、“国家”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社会家庭和个人按一定的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没有人民群众日常的物质生活和民众对“生存”、“生命”的不断延续和追求,社会、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对民生问题的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赋予了民生问题的现实基础和解决可能。

  第三,主张解决民生问题重在发展经济。孙中山赞成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的方法和途径来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观点。他认为民生主义就包含着“一切经济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是基础”以及我们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是相近或相似的。其要旨就是没有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进步和民生的改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