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日新德日新——廖仲恺革命精神探讨

辛亥革命网 2010-04-10 00:00 来源:维普资讯网 作者:宋亚平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廖仲恺用光辉的一生铸就了“爱国为民、图强进取、勤奋务实、廉洁奉公”的革命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精神日新德日新——廖

  廖仲恺(1877-1925),原名恩煦,号夷白。原籍广东省归善(今惠阳)县,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一个爱国华侨家庭。1897年父病故扶柩还乡,1902年怀救国抱负与何香凝相继东渡日本求学。1903年结识中国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继而追随其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在鼎力协助孙中山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促成国共第一次合作、创建黄埔军校、巩固广东政权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奠定了“他在中国革命史上不可磨灭的崇高地位”①。他用光辉的一生铸就了“爱国为民、图强进取、勤奋务实、廉洁奉公”的革命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廖仲恺革命精神产生的基础
  
  廖仲恺幼时,父亲廖竹宾就经常教育他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他8岁入读白人学校修读英语,每天下午到华人区开设的国学馆专攻唐诗、古文,学习“四书”、“五经”等圣贤之书。父亲说:“祖国是每个人灵魂和生命所寄托的,所以爱护自己的祖国,就象爱护自己的灵魂、自己的生命一样。”② 少年时的廖仲恺正处在19世纪末美国排华、种族歧视严重时期,耳闻目睹白人警察咒骂华人为“黄狗”,暴徒袭击华人、焚毁财产,加之饱受异国同学欺辱,爱国情感深植于心灵。步入青年,返回祖国途经香港,他在码头上看到英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警察殴打中国码头搬运工人,义愤填膺。回到多灾多难的祖国,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相继发生,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相继失败。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严酷的现实打破了宁静的书斋生活。当他与颇具爱国之心的何香凝结为伉俪后,抱着使积贫积弱的祖国强盛起来的愿望东渡留学,决心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从1903年在日本结识孙中山、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他就坚定地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成为情感炽热的爱国者。     

  二、廖仲恺革命精神的内涵
  
  (一)爱国为民的赤子情怀
  
  爱国必须反帝,廖仲恺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恶,他不仅明确提出反帝的政治主张而且积极投身到反帝斗争的行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期间,廖仲恺在会上明确提出废除租界和治外法权等不平等条约的问题,提出:“一、租界制度于二十世纪之今日,尚任其存在于中国,实为中国民族之耻辱,应由中国收回管理。二、外国人在中国领土内应服从中华民国之法律。三、庚子赔款当划作教育经费。”③ 在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下,包括收回租界、收回海关、废除不平等条约等内容被写入《中国国民党宣言》。1925年5月从上海开始,爆发了“五卅”反帝大风暴,同年6月又爆发了中国工人阶级反对帝国主义的省港大罢工,廖仲恺坚决支持,为罢工工人解决食宿,亲自担任罢工委员会顾问;到罢工工人中发表演说,指出上海“五卅”惨案和广州的“六·二三”沙基惨案表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压迫”,他强调罢工的目的就在于“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为国家谋自由与独立,争取国家的地位,和争取民族的人格”④。欲达此目的,就必须“对内要打倒官僚军阀及其一切反动力量,对外要抵抗帝国主义者的重重压迫”⑤。
  
  爱国必须爱人民。1919年爆发的群众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廖仲恺看到“北京根深蒂固的几个大官也就罢免了,政府对于欧洲和会的约也不敢签了”⑥,从中悟出中国革命需要动员广大民众参加的道理。他认为“我国农工占人口十分之九”,“现在中国受着帝国主义和军阀直接间接压迫,欲打倒压迫阶级,必须唤起民众”,“挽救农工即所以挽救中国”⑦。国民党“一大”后,廖仲恺担任农民部长、工人部长期间,全力贯彻“扶助农工”政策,推动工农运动。在他的主持或参与下,制定了革命政府对于农民运动宣言、农民协会及农民自卫组织法及工会组织条例。他还亲自主持召开广州工人代表大会,支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建立并担任教员。他始终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同破坏工农运动、损坏工农利益的行为作斗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