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辛亥革命网 2010-12-16 0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金冲及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研究三十年来的成果,用“空前繁荣”四个字来形容大概不算夸张,它在中国史学领域内是相当突出的。,辛亥革命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48期9版“历史学”文章之一。

  金冲及(1930— ),中共党史专家、辛亥革命史专家、孙中山研究专家,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曾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兼职教授。著有《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等,合著有《辛亥革命史稿》(四卷本)、《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等,主编《周恩来传》、《刘少奇传》、《毛泽东传》等。

  辛亥革命研究三十年来的成果,用“空前繁荣”四个字来形容大概不算夸张,它在中国史学领域内是相当突出的。

  辛亥革命史研究空前繁荣

  这三十年中,每隔十年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70、80、90周年的大型学术讨论会,成为史学界公认的学术盛会,有人数众多的海内外学者参加。武昌辛亥革命研究中心所编上世纪80年代《辛亥革命史论文索引》,收录这十年间发表的论文篇目2400多篇。据《辛亥革命研究动态》统计,90年代在这方面发表的论文约4400篇。这些年出版了数以百计有关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和研究著作,台湾、香港等地的研究工作也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

  成果不仅表现在数量方面,辛亥革命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同样有目共睹:在对这场革命运动发生、发展、胜利和失败全过程的研究越来越细化的同时,研究领域和视野越来越宽广,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经济、海内外立宪派的活动、清朝统治集团的状况、西方列强的对华态度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变化产生的深远影响等研究,都达到了相当深度。许多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被引入这个领域。

  历史巨变 承前启后

  那么,怎样把辛亥革命研究继续推向前进?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把辛亥革命放在近代中国特别是20世纪中国社会嬗变的大背景下来考察。

  大家都知道,20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处在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剧烈转型期,处在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变中,经历了中华民族从苦难深重、濒临灭亡走向重创辉煌的历程。这个过程决不是一步就能达到的,而是有起有伏。在这个起起伏伏的进程中有三次称得上“历史性巨大变化”,那就是结束几千年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以改革开放为主要标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能称得上“历史性巨大变化”的,当然不只是某个孤立事件,它总是经历了长期的酝酿准备,是中国社会和内外环境发展到某个阶段的产物,又在许多重要方面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下一步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史学研究从来特别重视对过程的考察,探索历史的变化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这个过程总是复杂的,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充满矛盾中行进。辛亥革命80周年和90周年时举行的两次学术讨论会规定的主题,一次是“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一次是“辛亥革命与二十世纪的中国”,都不是把辛亥革命看做孤立事件,而是把它看做“近代中国”或“二十世纪的中国”整个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来进行考察。

  政治史同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研究的关系

  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首先是一次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政治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经济是基础,思想文化往往直接支配着人们的行动,但政治事件对历史产生的巨大作用无论如何是不能被忽视的。记得在一次南京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来自台北的“中研院”院士张玉法教授在大会上有个发言,大意说:我是比较多研究政治史的,近年来政治史似乎不太吃香了,这次我提供的论文特地选择近代山东青岛工业的发展作为题目。但一研究起来,德占时期、中国收回后、日本占领时期、抗战胜利后,青岛的工业状况都有显然的不同。政治一变,经济跟着就变;政治一变,文化跟着也变。张先生这段话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事实确实是这样,八年抗日战争期间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同抗战爆发以前和以后显然不一样,“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和文化状况同它以前和以后显然也很不一样。因此,在史学领域内,对历次重大政治事件的研究(包括对辛亥革命全过程的深入研究在内),始终是占有重要地位的重大课题。并不因为提倡重视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就可以忽视政治史的研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