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2)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曹忠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武昌首义第一枪到底是不是熊秉坤打响?这一史实的确有澄清的必要。这一枪,不论是自行走火,还是蓄意放射;不管主观目的为何,只要有客

  事情本来已经很清楚,首义第一枪是程正瀛打响的,这是包括熊秉坤本人都认可了的,但在署名熊秉坤的《辛亥首义工程营发难概述》中,却又有这样的记述:“以时已点头道名,熊即顺前、后、左、右四队巡视,以验士气如何……熊行至本队第一排第三棚,闻第二排有吆吼声。熊知有变,即取枪在手,且装且行,遥见第二排排长陶启胜对面跑来,熊开枪对其射击,陶下楼逸去”。⒁ 该文前[按]:“本文为其旧作”,“旧”到什么程度,没有具体时间界定。不过,从有关资料中,从逻辑推理中,还是可以看得出来。从辛亥武昌起义开始,熊秉坤一直处于戎马倥偬之中,直到民国元年3月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才略有闲暇,刚过了3个月,即被实录馆聘为义务调查员。如果说当时该文已写就,为什么不就此交付实录馆,却又劳神费力写一篇主体内容基本相仿的《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呢?就假定该文作于前,在袁氏登台后的表彰忠烈、加官晋爵的氛围中,他会隐瞒自己打第一枪的功绩,推翻原稿,重撰数万言,而为程正瀛贴金吗?可见,“旧作”再旧,也当在1913年2月以后。

  同是出自一人之手的文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前是而后非的变化呢?笔者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二次革命”期间,黎元洪公开投向袁世凯,1913年8月,他以“从前革命伟人附和乱党颇多”为由,取消实录馆,所收资料被馆长谢石钦私藏。在后,整个民国年间战乱不息,政府无暇顾及此事,世人以为,这批资料已不存于世。⒂ 第二、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程正瀛堕落为军阀爪牙,被革命党人沉之于江;金兆龙也沦为军阀侦探,北伐战争胜利后抑郁而死。此二人“发难之功,不复为人道及”。⒃ 其他知情者亦如星散。第三、熊秉坤在造送那批文稿给实录馆的第三个月,就因谋划反袁遭通缉,他辗转潜逃,最后流亡日本。⒄ 1914年某日,在孙中山的日本寓所,孙中山指着熊秉坤向在场者介绍:“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熊一枪”之说由此而起。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一》中又说“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更使“熊一枪”之说广为流传。⒅

  孙中山是伟人,辛亥武昌起义后,他忙于筹建中华民国,组织临时参议院,制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组国民党,督办全国铁路,发动“二次革命”讨袁,哪有时间和精力来深入细致地调查和研究首义中的这一细节——第一枪呢?⒆ 孙中山得到的信息,只能源于别人的汇报,然而,这种汇报,如果不是准确地反映史实,那么,以讹传讹,也就势必难免。

  熊秉坤是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举事前,他积极组织,具体谋划;起义中,他身先士卒,攻打督署,使得武昌城头最早变换“大王旗”;随后,他又督率五协,转战阳夏,为南北和谈创造了条件。⒇ 这些业绩,必将永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是,在谁打响首义第一枪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尊重史实,不能牵强附会、张冠李戴。程正瀛的晚节虽然不为人齿,但他毕竟打响过首义的第一枪。对待历史人物,我们既不能以功掩过,同样,也不能以过障功,我们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虚美,不隐恶,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注:⑴《荆楚纵横》15页

     ⑵《湖北日报》1991年10月9日、13日。

     ⑶、⑷、⑸、⒃、⒄ 贺觉非编者《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上册,第250页、259页、257页、260页—261页、254—255页。

     ⑹、⑽、⑾、⑿、⒀、⒇《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第7—8页、70页、114页、89页、103页、607页、4—18页。

     ⑺、⑼《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上卷,第29页、29页。

     ⑻、⒂《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前的《编辑说明》和下卷,第569—617页。

     ⒁《辛亥首义回忆录》第一辑第35页。

     ⒅  贺觉非与冯天瑜合著《辛亥武昌首义史》第183页。

     ⒆《中国近代史词典》第287页。

  该文发表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的季刊《历史档案》1992年第4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