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曹忠生 查看:
《荆楚纵横》1990年第四期,以“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人”为题,记述了熊辉回忆其先父熊秉坤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经过。“……有位参加起义的士兵,为了夜间集合迅速,没解绑腿睡觉,竟然被查夜的二排排长罗启盛(笔者注:此名误,应为陶启胜)发觉了,罗狂呼‘卫兵,拿绳子来’。恰好,先父也观察动静到了那里。生死关头,怎能犹豫,他拔枪击中罗某小腹,并对空鸣枪,发出了起义信号。一时人声鼎沸,士兵们纷纷冲向操场……”。⑴
《湖北日报》在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期间,曾两次提及此事,一是《彭刘杨烈士塑像落成揭幕》一文,将熊秉坤冠以“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的革命党人”;一是《辛亥革命志士后裔熊辉、李志新会面记》载:“熊秉坤因打响宣告首义的第一枪而被尊称为‘熊一枪’”。⑵
武昌首义第一枪到底是不是熊秉坤打响?这一史实的确有澄清的必要。在此,首先有必要明确“第一枪”的概念,以避免无谓的争端。笔者以为,在即将举义的一刹那,在事先有约的条件下,只要一声枪响,这一枪,不论是自行走火,还是蓄意放射;不管主观目的为何,只要有客观上取得了众人响应的效果,那么,这一枪,便可认定是首义的第一枪。
诚然,熊辉等人所写的并非凭空杜撰,他们也是有依据的。贺觉非在《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中记:“熊走到本队——后队第一排寝宅,听到楼上有扭打声,即取枪实弹。方拟上楼,见排长陶启胜狼狈跑下,即开枪击中陶小腹,陶捧腹而逃。随即对空放了三枪,表示已经发难”。⑶ 这里,熊秉坤共放四枪,“击中陶小腹”的是实质的首义第一枪,后三枪则是象征性的。贺觉非是研究辛亥武昌首义史的权威,他写的文章应该是可信的。然而,就在这同一本书上,也有不少相悖的地方。其中《金兆龙》篇载,金兆龙与陶启胜“扭打一团,同时大呼:‘伙计们!还不动手,更待何时?’五棚正兵程正瀛闻声赶至,拟开枪,又怕伤金;便用枪托猛击陶头,陶起身外奔,他从陶背后开枪未击中。熊秉坤闻声上楼,见陶迎面跑来,又打一枪,中其小腹,陶仍逃回家中始死”。⑷ 这说明,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是程正瀛。但他又说:“经过反复核对,金兆龙先放一枪,目的在于打陶排长;熊向天鸣枪三响,才是发难讯号”。⑸ 这里所说的第一枪枪手,既排除了熊秉坤,又否认了程正瀛,却成了金兆龙。可见,这些材料,在谁打响第一枪的问题上很难为据,如果熊、彭等取材于此,则未免有失偏颇。
遍览辛亥武昌起义诸书,类似的矛盾之处决非绝无仅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原因很简单,这些书多为汇集辛亥革命老人的回忆而成,而这些老人所知又大多源于事后听说,因而,回忆与史实有出入也就不足为怪。再者,贺觉非在编著《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时,也疏于大意,未做仔细甄别,未能去伪存真,因而导致多处出现矛盾。其实,要弄清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翻开当时的档案资料,找到当事人的记述,核实知情者最早的回忆,便能明辨是非,弄清真相。
《熊秉坤事略》记,原定晚操起义,不意事泄未果,坤“复与三十标往返推商,坤仍为原动力。时,拟晚九句钟,以坤枪声为号……乃将本营出发之先后手续布置毕,及时如约出击。起各步队袭取军械所,四散侦探,编列队伍,即分兵盘据楚望台……”。⑹ 粗看这段话,首义第一枪似乎是熊秉坤打响,因为临举事前“拟晚九句钟,以坤枪声为号”,起义时是“及时如约出击”,不过,到底怎样“如约”,人们无从得知。同月出自熊秉坤手的《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中则作了详细记述。熊秉坤见时已不早,便命本棚副目陶启元在举义时带兵守营门,起义后督夫造饭。安排毕,“乃亲至各队省视,各兵士整装欲动,势汹汹有不暇待者,似意曰:‘斯可矣’。急忙至棚内携取枪械,即闻枪声四起,子弹齐飞,二排兵士已暴动矣”。⑺ 这里虽未明确谁打第一枪,但排除了枪手是他熊秉坤自己。
那么,这一枪究竟是谁打响的呢?紧承上文照录。“缘该三棚内之支队长金兆龙,得坤改定时限信后,方将准备一切,被本排排长陶启胜窥破,带护兵二名从之。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即正瀛)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这段文字在点明是谁打响第一枪的同时,再次彻底地否定了熊秉坤是第一枪的打响者。
1913年2、3月间,熊秉坤报送湖北革命实录馆文稿六件,2月送交的3篇为其亲手所撰,除《阳夏战事日记》散佚外,另两篇保存完好,上面的引文即从此出。熊秉坤此时何以要写这些文章,不是没有原因的,民国成立不久,辛亥革命元勋孙武、张振武等,倡言设立湖北史馆,以编修革命实录。时任副总统兼湖北都督的黎元洪,于1912年6月16日批准成立湖北革命实录馆。该馆一成立,就大造声势,宣传“编纂此次革命事实,意在表彰先烈,策励方来,扬希世之殊勋,演民族之进化”,“以备将来中央国史馆取材之用”。他们除登报声明,致函各省外,还通知省内各军、政、商、会以及所属府、县,并派出专职、义务调查员,从事武昌起义史实的收集工作。作为89个义务调查员之一的熊秉坤,不可能不知道这项工作的意义,若这一枪果真是他打响,他能将这一殊荣让给程正瀛吗?⑻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熊秉坤当时不在现场,只是听到“枪声四起,子弹齐飞”,怎么知道这一枪就是程正瀛打的呢?的确,这一情节他未亲历,正如他自己写的,“仓猝间,二三排人于下楼时,误伤一排三棚会员二名……坤时见之亦不暇顾,率同李泽乾望[往]楼下”。⑼ “时见之”的“时”字,精当地点出了他所见的起点时限,是在“人声沸腾,枪弹如雨”之后,他开始看到的场面是,二三排的士兵蜂涌下楼,仓促之间打伤一排两名会员。但是,这绝不等于他不知道事情发生的经过。起事前,熊秉坤是共进会工兵八营代表,是金兆龙、程正瀛等会员的革命领袖,他们不仅同营同队,同驻一栋营房楼上,而且职级类似,志趣相投,作为他为之亡命奋斗,又发生于自己身边的事,事后,他不可能不细究因果,不可能不弄清真相。
程正瀛是辛亥武昌首义第一枪的打响者,除了在熊秉坤亲笔写的《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中等到证实外,还在各当事人写的事略中也能找到证据。
《金兆龙事略》记,龙“随即着黄军服,左手束白布为号,将子弹贯入枪中,坐以待之。而本排排长陶启胜觉其意,带领护军佩刀来棚诘问,欲遂杀龙。龙力与之斗,大呼同志。五棚正兵程正瀛应声前来,以枪击之,而陶窜走,再击之,而头颅破碎”。⑽ 再看《程正瀛事略》,“至十九日午后八时,本排排长陶起胜见瀛及间壁棚内之金兆龙形迹可疑,急叫拿住。瀛见事已露,即趁此机,将该排排长枪毙”。⑾ 其实,枪杀陶启胜,是程正瀛的既定职责,《金兆龙事略》的同页就有明确的记载:“翌晨……龙遂与陈振武、程正瀛、钟士杰三君会议,各给子弹三颗……及收操后集合会议,令钟士杰刺本队队长,程正瀛刺二排排长,陈振武刺三排排长,龙与王忠威在后援助”。可见,他们有约在先,何况当时所遇情形急迫,程正瀛打这一枪,既是顺理成章,也是责无旁贷的。
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程正瀛首发的,这一点,除了当事人的证明外,能作旁证的还有汪长林、汤启发等人事略,⑿ 内中所述情形,与上面三人所记基本相同,这里不再一一赘言。
前文提到,1913年2、3月间,熊秉坤报送湖北革命实录馆文稿六件,上述引证的材料,则源于他3月间造送的各员事略。⒀ 这批材料,是目前所见的记述武昌首义的最早的材料 。其时,当事人、知情人都在,资料多是直接源于他们的手笔。与后来收集的武昌首义的资料相比较,这批资料是最具权威、最为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