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挂孙中山像争议说起:给他“摘帽”是历史必(3)
辛亥革命网 2010-08-10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黄明同 查看: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孙中山的文化取向开始关注,但研究者多着眼于孙中山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而未能深入探究在“西学东渐”、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大背景下,孙中山在文化方面的历史贡献。近年与几名年轻学者一起承担了“孙中山的儒家情结”的课题,在前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学界在研究中华文化发展时不论及孙中山,在研究孙中山时极少论及孙中山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贡献,是一种偏见与不足;并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中的界碑”、“文化创新的楷模”和“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探索者”,其三民主义学说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硕果。我以为,对孙中山的定位宜添加两个:“中国近代化先驱”与“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中的界碑式人物”.
伟人超越时空的思想亮点
时代伟人所以成为伟人,不仅因为他的历史功绩能引领和推进时代发展,而且因为他的思想具有普适性,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孙中山超越时空的思想,比比皆是,主要可概括为如下十个方面:
1、“振兴中华”的民族复兴思想;2、“天下为公”的社会和谐与世界和谐思想;3、“门户开放”的开放建设思想;4、“系统方法指导”的系统建设思想;5、“有道德始有国家”的德治思想;6、“博爱”与“互助”为核心的新道德观;7、“主权在民”的重民思想;8、“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均富思想;9、“心性文明与物质文明相待”的协调发展思想;10、“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文化开放思想。
比如,如何建设和谐的理想社会?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以“心性建设”、“实业建设”和“社会建设”为三个大子系统,设计社会建设系统工程。
在经济建设方面,孙中山继承儒家“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均富思想,主张通过实施“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使人人共同享有平等的经济权益,以防范社会的贫富不均,“政权上不专制,社会上的贫富,还要平均,才能相安无事,否则还免不了革命”.孙中山主张开放建设,他既确立了一个“门户开放”的国策,又提出三“引进”的具体的开放措施,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构建了一个富有世界视野的建设蓝图。《实业计划》,运用了系统思维方法,勾画了多层次的系统建设工程,并希冀借助国际力量,以及通过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而发展中国实业,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变传统的农业国为先进的工业国。他石破天惊地说:“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
在政权建设上,孙中山反思了西方的民主化进程,因袭中国传统的考试制度和监察制度,创制了有中国特色的“五权宪法”.别出心裁地发明了“权能相分”,既要确保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又要以贤能治国,组建强有力的政府。孙中山批评西方的代议制,主张“直接民权”实现真正的“主权在民”.孙中山对西方民权主义的核心理念--“自由、平等”,都从国情出发,进行重新审视。
重新解读孙中山的目的,一是使伟人孙中山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还其历史的真面目;二是通过台湾土改以及大陆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验证孙中山当年理想蓝图的可操作性,摘除其“空想”、“大炮”的帽子;三是发挥孙中山在两岸以至整个华人世界的影响力,促进两岸和平发展。
黄明同(作者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孙中山基金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