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挂孙中山像争议说起:给他“摘帽”是历史必(2)

辛亥革命网 2010-08-10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黄明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思想大解放的大潮中开始了对孙中山的重新解读。这里仅就自己的研究体会,谈点对孙中山的重新认识。,从挂孙中山像争议

  “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 依据阶级分析方法,孙中山算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理所当然其思想学说肯定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多少年来,很多人便是这样的逻辑。给孙中山戴上这两顶帽子的,首先是列宁。1912年7月15日,列宁发表了《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文中对孙中山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十分称赞,同时认为孙中山“他同俄国民粹主义者十分相似”,又认为“在主观上是社会主义者”,他所制定的经济纲领,却是“纯粹资本主义的、十足资本主义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基本按列宁的说法给孙中山定性: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主观社会主义客观资本主义”.

  我认为,机械地给一个人划定阶级属性,并由此评判其思想,是不科学的。孙中山出身农民家庭,少年赴夏威夷探亲,之后接受西方的系统教育,从小学至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及后来大半辈子在欧美和南洋,他不仅早已“洗脚上田”,而且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洗礼,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阅读了大量社会主义思潮的着作,包括马克思经典之作《资本论》。在孙中山的脑海里,既有资产阶级的思想学说,也有无产阶级的思想学说;既接受了资本主义的影响,也接受了社会主义,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孙中山是较早接触西方社会主义思潮,并要求加入共产国际的中国人。1905年,在伦敦蒙难获救之后,他在欧美停留了一段时间。居留伦敦期间,孙中山有机会进入大英博物馆图书馆读书,他又大量购买各种书籍。据英国侦探报告,1896年12月3日至6月24日期间,孙中山进入大英博物馆有68次之多,平均3-4天到图书馆一次。虽然没有史料证明孙中山当时具体借阅了哪些书,但从后来他的讲话和论着可推测,他确实读过社会主义思潮的相关学说、各种政治与经济理论着作、欧美的革命史及革命人物的着作,特别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和乔治·亨利的《进步与贫困》当时对他的影响至深。孙中山当时对社会主义思潮的向往,不只停留在理念上,还开始付诸行动。1905年5月,孙中山到布鲁塞尔,走访了社会党国际执行局,即第二国际。孙中山向该局主席王德维尔德和书记胡斯曼陈述了自己的革命纲领,称“中国社会主义者要采取欧洲的生产方式,使用机器,但要避免其种种弊端”,“中世纪的生产方式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生产阶段”,表达了欲变革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实现现代化,以及希冀跨越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强烈愿望,孙中山还热切请求接纳他的党加入第二国际。

  孙中山曾明确提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社会主义,即是大同主义”.我于1991年发表的论文《孙中山民生主义性质的再探究--论民生主义的多元性》,为孙中山摘“资产阶级”和“客观资本主义”两顶帽子,学界之后也有类似的看法。我以为给孙中山“摘帽”已是历史的必然。

  “中国近代化先驱”与“中华文化现代转型中的界碑式人物”

  孙中山是伟人,这在胡锦涛同志的讲话中十分明确。胡锦涛在2006年纪念孙中山大会上的讲话,对孙中山有三个定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这无疑是侧重于政治层面的评价。对孙中山的伟大,我个人着重想强调如下方面:为振兴中华,领导武装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未雨绸缪,为新中国勾画雄伟的建设蓝图;一生奉献,死而后已;超越时空的光辉思想,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对中华民族复兴所作的奉献,不仅体现在政治方面,还体现在经济和文化方面。学界对其在探索中国近代化出路中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之为“中国近代化先驱”.我认同这一定位,并对此作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我与卢昌健合撰专着《孙中山经济思想研究》在再版时,也特意将书名改为《孙中山经济思想--中国建设前瞻者的思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