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时空隧道,钩沉黄陂风情(2)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世纪行2009.8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无陂不成镇》是裴高才、王凤霞的新著。讲述的是黄陂的人文问题,说白点就是介绍黄陂的人物与文化。 ,打通时空隧道,钩沉黄陂风情,

  黄陂人来汉,把黄陂农村文化带到了武汉。黄陂的能工巧匠在从前武汉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泥瓦匠、木匠、铁匠、铜匠以至磨剪铲刀的、修伞补鞋的、打豆腐卖水饺的,有许多都是黄陂人。他们中的佼佼者做手艺做出了名牌产品,如响彻神州、响遍全球的高洪泰铜锣的创始人高青庵,是黄陂甘棠乡人;刀青钢白铁分明的曹正兴菜刀的创始人曹月海,是黄陂祁家塆人;谈炎记水饺则是由黄孝人经营的水饺担子发展而来的,谈炎记早期的老板谈志祥也是黄陂人;曾在花楼街、江汉路一带摆摊刻字的黄陂人朱绍安、王道钦、廖华亮等都是技艺精湛的雕刻艺人。

  黄陂民俗对武汉人的影响远不止于楚剧,其他如黄陂食俗中的“三合”或“三鲜”(肉丸子、鱼丸子和肉糕)已成为武汉人宴饮待客的常用菜肴;黄陂婚俗中的“三圆汤”(鱼丸、肉丸、汤圆),科举时代取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之意,也被武汉人所模仿。到木兰山去朝山进香更是往日武汉人的一项重大活动。今天的武汉人春游的首选之地之一就是木兰山。

  “无陂不成镇”,哪里有城镇哪里就有黄陂人,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黄陂人。而且,国有大事,与其役者亦莫不有黄陂人,黄陂人与黄陂文化的影响早已超出武汉、湖北的范围。试看,黄陂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化人以及企业家,对辛亥武昌首义的成功和民国的建立,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是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么?

  我在那块“砖头”中曾写道:“总之,黄陂人在汉口的开发中发挥过重要作用,黄陂文化丰富了武汉人的生活,影响着武汉的风俗习惯与民众心理,黄陂文化与汉口文化的融合,是城乡文化互相影响的典型一例。”可以说,不了解黄陂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就不能深刻理解武汉(尤其是汉口)的历史文化。

  读了第一作者裴高才先生的这本书,我更坚信这一点。

  此书堪称有关黄陂历史文化的小型百科全书,亦可视为黄陂地方志的浓缩版。作者打通时空隧道,将历史与现实衔接起来,将古人与今人联系起来,将黄陂人与黄陂文化置于武汉乃至全国大背景下全方位地描写与展示。面对这本内容丰富,史料翔实,选材广泛,开掘深厚的黄陂人文著述,我那块“砖头”实在有些浅薄。

  作者写文化,从各种典籍中爬梳勾稽,搜集大量素材,在古邑探幽的基础上,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黄陂的各种特色文化现象,从盘龙城文化、木兰文化、二程理学、辛亥首义文化、红色文化,到校园文化、民俗文化,简直是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作者别出心裁地在介绍各种文化的章节中,分别列出“艺文选”一节,将有关该文化的诗文收入其中,有的出自作者本人,有的出自名家手笔,也有的是从各种媒体上搜集而来,不仅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也增加了可读性。

  作者写名人,广泛搜罗,精心挑选,做到入选人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书中所涉及的人物,从文人雅士、艺苑明星、学界骄子、杏坛宗师、政坛经纶、军界闻人,到为民喉舌的范熙壬,简直是群星灿烂,光彩照人。这些人物都写出了各自的特色,从而避免过去一般人物小传所具有的那种履历表式的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弊病,使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充分地发挥了传记的教育功能。

  此书不仅使读者加深了黄陂“地灵人杰”的印象,从而更加喜爱这一方热土;也使读者进一步了解黄陂人与黄陂文化对武汉历史文化的影响和贡献,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武汉城市文化的底蕴。这就为解决我所提出的深入研究武汉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探讨黄陂农村文化与武汉城市文化互动关系的课题奠定了一定基础。我要感谢本书的作者,也期盼着有人利用这本书中的素材以及其他资料,对我所抛出的“砖”作出回应,对上述课题进行研究,拿出更多的“玉”来,贡献于大家。

  以上是我读了裴高才、王凤霞编著《无陂不成镇》的电子版后所想到的。

  (己丑春于忍斋)

  (严昌洪:著名史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