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时空隧道,钩沉黄陂风情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世纪行2009.8 作者:严昌洪 查看:
《无陂不成镇》是裴高才、王凤霞的新著。讲述的是黄陂的人文问题,说白点就是介绍黄陂的人物与文化。
作为武汉人,我们会广泛地接触到黄陂人和黄陂文化。拿我来说,同学、朋友、同事、认识的或不认识的人中就不乏黄陂人,像武汉图书馆的徐明庭老先生、小蓝鲸的董事长刘国梁先生、我的同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彭南生教授……他们都有着黄陂人的精明干练,成就了一番事业,为武汉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是黄陂人中的佼佼者。
我最早接触到黄陂文化,恐怕是在少儿时期对我家附近归元寺五百罗汉塑像的瞻仰。这五百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罗汉,据传是黄陂工匠王煜父子二人花了12年时间塑成的,由于使用了脱塑工艺,质地坚而重量轻,虽经百年的烟熏火燎而不坏,甚至经1954年特大洪水浸泡月余而未损,这一黄陂泥塑的代表作才得以传世,至今仍为香客朝拜、游人鉴赏。
稍长,对楚剧产生了浓厚兴趣,想看戏而没有钱,则帮人捶瓜仁赚钱去买戏票,迷恋之深,连《葛麻》的台词都能够背下来。楚剧源于黄陂花鼓戏,不仅唱腔承袭了“哦呵腔”,而且唱、白均用黄陂方言,风趣、幽默,为广大市民所喜闻乐见。楚剧也是黄陂文化对武汉城市文化的一大贡献。
后来学习、研究地方史,神交了一批黄陂名人,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到中国女神童、少年书法家冯铸,从著名教育家陈时、余家菊到老字号企业曹正兴(菜刀)、高洪泰(铜锣)的创始人曹月海、高青庵等,并逐步认识到黄陂人和黄陂文化对武汉(尤其是汉口)城市文化的巨大影响,黄陂人之对于武汉,就像苏北人之对于上海一样。我就想,海外有人研究上海的苏北人,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研究武汉的黄陂人?于是,为了引“玉”而抛出了一块“砖”,在手头资料并不多的情况下,写作了一篇小文章《汉口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在收入我主编的《武汉掌故》和刊于《武汉春秋》后,皮明庥先生又将其收入他所主编的《汉口五百年》一书中。
我这块“砖头”之所以引起了一些注意,是因为我提出了一个课题,就是武汉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研究,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由于本人精力有限,难以深入,就寄希望于学生。曾在寒假里带着研究生去黄陂,在当地干部的陪同下,到文史办、党史办、方志办和图书馆搜集资料。当时一来因为已近年关,人们忙于年终事务,无暇与我们详细交谈;二来各单位确实缺乏有关黄陂与武汉关系的史料,因此,我们除了得到一部新修的《黄陂县志》外,所获不多。该生在其学位论文中未能以汉口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作为主线,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仍不死心,又让一位博士生来考虑这个问题,也是由于有关资料的缺乏,她将学位论文的主题扩大为汉口的客商,黄陂商人仅仅作为“客商”的一小部分出现在她的论述中……
我之所以希望有人能够深入研究武汉的黄陂人与黄陂文化,乃是因为我认为黄陂是武汉(尤其是汉口)城市文化的根脉之一,在武汉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黄陂元素。这倒不仅是因为3500年前的盘龙商城是武汉城市之根,主要是因为汉口近五百年来在荒洲上崛起,并逐步发展,直至今天成为华中地区大都会,黄陂人功不可没,黄陂文化贡献良多。
汉口由荒洲变市廛的过程中,黄陂人是立下汗马功劳的。因为黄陂与汉口接壤,外出谋生的人首先来到汉口,他们有的沿滠水来到今江岸区一带,多是手艺人和做苦力者,也有在后湖筑墩定居,从事渔业或农业生产的。有的则沿黄孝河来到四官殿以下沿江一带,多是船帮和经商者,他们在前花楼一带集中居住,形成了带地域色彩的街道,即黄陂街。据王葆心《续汉口丛谈》考证,黄陂街在明嘉靖以前便已出现,居肆商民多为黄陂、孝感人。1729年(清雍正七年)黄陂、孝感二县划归汉阳府管辖后,黄陂与武汉的关系更为密切。汉口开埠以后,黄陂人进城者更多,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前后,又在沿江大道经洞庭街、胜利街到中山大道之间出现了一条黄陂路,后来,因两任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系黄陂人,此路改称黎黄陂路。今天的武汉人很多就是那时来汉的黄陂人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