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 2005年第4期 作者:侯杰 李纳 查看:
学者们注意到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山先生在不同区域所发挥的作用。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韩信夫《孙中山与美国》以丰富的史料展现中山先生在美国的革命活动,考察了美国模式对中山先生的革命理论与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认为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是美国革命的继续。徐州师范大学安宇和冯莉《辛亥革命与中国区域现代化刍议——以淮海地区为例》一文,以淮海地区为例,比较辛亥革命前后该区域现代化的进程,展示其区域现代化进程的基本特征,彰显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在淮海地区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作用。民革福建省委会黄萍,秦友莲,杨春波在《孙中山对福建交通建设的宏伟构想与现代实践》一文中,特别强调中山先生结合福建地域情况对交通方面,主要包括铁路和港口建设提出一系列构想,即以福州和厦门为中心,呈星散状分布的铁路网,再辅以内河航运,沿海商埠和渔业港,当今福建建设正是中山先生构想的逐步实现。
关于中山先生的宗教观。中山先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领袖,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中山先生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研究得相对较少。本次会议上,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王忠欣《孙中山与基督教》一文,从基督教对中山先生的启蒙影响、中山先生革命的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来自基督教,基督教对中山先生思想的贡献,中山先生对基督教在华发展的影响等四个方面系统地展示了中山先生与基督教之间的互动关系。《河北学刊》编辑部田卫平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秦方《孙中山与基督教青年会关系初探——以孙中山在青年会演讲为中心的讨论》,深入讨论中山先生对青年会理论的辩证分析与实际帮助,及青年会在组织结构,思想建设等方面对中山先生的启示与影响。
应用后现代史学方法推出中山先生研究新作。台湾成功大学历史系郑梓《孙中山的革命人格与风格对日据台湾“抗日风潮”之激荡》,通过解读丰富的影像史料,提出中山先生生前身后其革命人格与风格对于台湾的政治激荡作用,集中表现在仰慕与效仿期、承继与批判期、超越抑或背离期等三个历史时段。认为中山先生精神对日据台湾抗拒日本起到了巨大的凝聚作用,中山先生思想,言论及其革命功业(共和政体,五权宪法),对于百余年来海峡两岸乃至今天仍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关键性、穿透性的影响与冲击。《历史教学》编辑部蔡世华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高冬琴的《国葬与国家民族认同——以孙中山遗体及其安葬为中心》一文,以身体史的视角重新解读中山先生国葬事件,认为人体在许多层面上蕴含着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在中山先生国葬的过程中其遗体往往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功能,从而使领袖的政治身体在自然身体消失后仍得以存在并发挥作用。并通过梳理当时中山先生眷属,国民党要人及社会人士对中山先生国葬事件的不同意见,探讨当时社会人士对同一物质的身体所持有的不同的身体观。进而分析,在民族主义的话语之下,权力系统如何完成国家秩序对社会秩序(包括风俗,信仰)的取代过程。从而彰显身体符号在建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认同方面的重大作用,这也是利用后现代主义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传统史学问题的一次尝试。
重新解读中山先生与群体、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严昌洪以《同盟会与武昌首义——兼论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伟大功绩》为题,通过对以往资料的重新解读,认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就是以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人艰苦卓绝英勇斗争的结果,中山先生创建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对武昌首义的成功功不可没,这也是对传统问题的重新审视,并提出新的创见。宁波大学孙善根《孙中山与宁波帮》一文,认为清末民初宁波帮成为中国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经济社团,爱国的宁波商人对中山先生的革命有不同程度的同情与支持,或是在人力、财力上给予支持。这对江浙地区辛亥革命的推进作用不容小觑。此外,该文还展现了中山先生与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值得称道。
发掘新史料扩展中山先生研究新空间。上海宋庆龄陵园管理处保管研究部朱玖琳的《论宋庆龄对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捍卫和发展》一文,利用新发现的史料,深入考察了宋庆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的言行及流亡苏联期间与共产国际的交往和态度,认为宋庆龄出于对中山先生的忠诚和她作为孙夫人的责任感,在中山先生逝世后忠实地捍卫了中山先生的革命原则和政策,并结合具体历史情况加以不同程度的发展。中山大学历史系赵立彬《革命话语与家国观念——孙中山撰写的两篇<族谱>序言述论》,借助两篇学界较少关注的中山先生为合肥阚氏和蓟春詹氏族谱撰写的序言即《合肥阚氏重修谱牒序》、《五修詹氏宗谱序》,认为中山先生借为族谱作序,主动将革命思想与现代观念援入族谱,并试图从传统家族观念中,剥离出有助于现代民族、民权、民主的内容,以改造后的家族观念服务于国族构建,使家族建设具有现代国家建设的宏大意义。民革江西省委会肖涵静的《真实而具体的民主——<民权初步>对民主形式的构想及现代意义》一文,对为史学界普遍重视不够的《建国方略》的第三部分《民权初步》进行分析,认为这是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有关集会议事的一些具体规则和程序设计,是实现民权主义的具体形式,是民权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凸现中山先生对民主基本规范和形式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