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辛亥革命网 2011-04-21 00:00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 2005年第4期 作者:侯杰 李纳 查看:
为纪念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由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民革天津市委员会、天津市孙中山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主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协办的“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5月12日至15日在天津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恰逢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两位先生先后访问大陆,台海两岸关系出现新局面的特殊时刻,中山先生研究在未来两岸关系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来自美、日等国家及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大陆的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提交论文50余篇,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海内外有关中山先生研究的最新成果,会议讨论内容涉及中山先生的和谐观、教育观、文化观、伦理观、民族观、政治观、经济观、国家观、宗教观、家族观、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战线思想等方面,并引入媒体、社会性别、身体史、区域研究等新的学术视角,提出新观点,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学术创新。
关于中山先生研究的现实意义。澳门辛亥革命与中山文化研究会林园丁在《中山文化凝聚全球华人,且为反独促统之要素——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有感》一文中提出,“中山文化”共分为革命学说、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革命风范、追随者的贡献、身后中山思想的合理延伸等五大部分,中国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正是中山先生国家统一理念的成功运用。两岸在“中山文化”上的共识,亦可视为处理台湾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天津市图书馆方广岭《孙中山“维护国家统一”思想述论》一文指出,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山先生所有著述和活动的一条主线,不但是“三民主义产生”的思想动力,还是其内涵的具体化、实践化。而“维护国家统一”是爱国主义的内在要求。“台独”是与中山先生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相背离的,应该坚决予以摒弃和反对。南京孙中山纪念馆韩建国和鄢增华《试析中山陵在海峡两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文,结合连、宋两先生赴大陆访问,先后拜谒中山陵的政治动态,对于中山陵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重新审视。认为中山陵是民族精神的凝固,是联系海峡两岸的一条纽带,是祖国与台湾同胞的情感交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尚明轩、中山大学林家有、南开大学魏宏运分别以《孙中山与中华民族崛起》、《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孙中山先生的文化观》为题撰文,认为通过中山先生的努力提倡,中国国民的觉醒和中华民族的意识有了新的提高,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开始伟大的变革。这是中山先生留给中国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朱宗震在《孙中山的伦理观和国家社会主义政策》一文提出,中山先生的基本伦理观以国家为本位,对资本家进行道德谴责,却并不明白个人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的伦理观和历史价值。一再阐明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并认识到私人资本无法完成国家现代化的任务)对官僚政治也是积极、消极作用并存,成为君子儒和小人儒的混合体。
关于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天津大学社会科学院贾晓慧、刘宝桢在《殊途同归: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与中共的土地革命纲领的再认识》一文中提出: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在原则上基本一致,集中体现在土地政策上,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与中共的“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虽然二者的结果不同,但是反对封建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是殊途同归的、南开大学图书馆邹佩丛的《孙中山的生产力思想述评》一文,以新的视角剖析了中山先生的生产力思想。中山先生将机器(以机器,为核心的一切科学技术的总称)、人才上升到生产力的高度来探讨,把生产力作为国家富强的动力,并论及如何开发生产力与提高生产效率,以及获得机器与人才的途径。作者认为中山先生的生产力思想对现代经济建设具有巨大的借鉴作用。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傅美林、李绍芳的《论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振兴实业与外债外资思想》一文,注意到中山先生的民生主义、振兴实业与外债外资思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其经济思想体系。整个经济思想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形成时间、情况不同,特点、重点也各异,对这些差异性因素的研究与探讨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有裨益。
关于中山先生的政治思想与实践。这包括中山先生的国情认识论,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战线思想,以及中山先生思想在抗战中的作用等议题。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汤明珠、赵永成的《论孙中山对近代国情的认识及其振兴中华方略的选择》一文认为,中山先生对中国国情做出了准确的判断,结合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考察,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地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方略,对民族、国家的振兴起到促进作用。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张绍祖的《孙中山的社会主义思想初探》一文认为,中山先生思想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形成是有先后次序的,其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从接触、酝酿到形成的渐进过程,经历了从首次提出到辛亥革命之后补充,以及国民党一大,重新诠释这三个阶段。通过对这一过程的探索和梳理,可以看到中山先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建设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天津市文史馆林放的《孙中山党内合作,和统一战线》一文认为,党内合作是在共产国际的大力倡导下,中山先生顺应历史潮流、顾全大局,力促而成的。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使得国共两党发展壮大,革命运动掀起高潮,其深远意义还在于促成民族统一战线。这不仅是组织形式的创新,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得以独立、复兴的重要一步。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重庆分会谢儒弟在《孙中山思想在抗战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抗战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三民主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胜利靠的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统一战线在一定程度上靠的是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来凝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