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性:孙中山思想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辛亥革命网 2011-03-25 00:00 来源:民革陕西省委员会 作者:陆栋 查看:
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的民主富强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振兴而鞠躬尽瘁。
孙中山所处的时代,社会的客观现实是政治腐败、社会残破、民生凋敝,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中外反动势力的黑暗统治,扼杀了中华民族的生机,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孙中山出于对祖国前途和人类、尤其是中华民族命运的长远思考,不得不用全副精力,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同各种各样的旧势力、旧观念作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孙中山之所以是一个“永远的革命者”(鲁迅语),正是为了实现他“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希望能通过斗争,创造出一个人人幸福的,充满和谐的美好社会来。孙中山在他短暂,然而充满“和平奋斗救中国”精神的生涯里,不断用“革命”战胜“改良”,最终用“共和”取代“帝制”,并在晚年向列宁的苏俄、向中国共产党和工农大众靠拢,把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高度。
作为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孙中山始终立足于他所处的时代,用他的百折不挠的实践活动回答那个时代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孙中山的思想既领航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成为那个时期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纲领,同时,他的许多思想又超越了那个时代,对当时,甚至今天的中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孙中山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进取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在八十四年前,谆谆提出的:“中国如果强盛起来,我们不但是要恢复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负一个大责任”,在今天正逐步变成现实。
为此,在对孙中山思想研究需要开创新局面的时代要求下,我们如何结合今天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细致、深入地探讨孙中山当年所思考、所追求、所设计的种种东西,应当成为孙中山研究,尤其是民革和孙中山研究学会的日常课题。
本文拟从孙中山先生深切关注的中国国民性、民族性角度,提出孙中山对近代中国开放孜孜索求的内因与动力,求教诸位。
一
在中国正成为一支全球重要力量之际,如何进一步确定和提升我们思想文化遗产,应是重要的时代课题。对孙中山思想的研究,无疑要根据现实社会生活需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重点,深入下去,发挥影响,取得共识。这不仅对统一战线工作大有意义,于社会政治进步、构建和谐社会也颇多裨益。
我们十分同意一位学者的观点:孙中山研究领域需要拓展和创新。在孙中山研究领域学术起点已经很高,所涉及问题已多反映了孙中山的思想、学说和伟大实践之际,如何在研究中,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如何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做一番“推陈出新”工作,对公认的成果去做推动、推进的分析阐发,这应是我们的责任。
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在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方面,起有前所未有、难以比拟的作用,一百多年来,国内外对孙中山的评价汗牛充栋,而最为深切的莫如国际社会称誉的“世纪伟人”,民国时期,人民将他称为“国父”。
众所周知,除了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等领域里,孙中山给我们留下许许多多宝贵的精神遗产,深值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在此中,我们还愿意特别提出孙中山对国民性格、民族性格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认为,这一问题是蕴涵于孙中山一生革命实践与思想之中的,是孙中山许多鸿篇巨制中的核心理念和出发点。
通观孙中山的革命生涯,最关键的是他在寻求救国救民社会发展中的道路选择。可以认为他的大部分言论、思想、学说皆是围绕此而产生建立的。在中国封建社会已处烂熟崩溃的前夕,在列强已经肆无忌惮地入侵瓜分中国之时,摆在革命者面前的道路有多条,而孙中山最终选择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腐朽统治,既利用外资、技术与人才,迅速发展本国经济,同时又防止资本主义流弊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这是一条符合历史潮流、符合中国实际、接近新民主主义纲领的道路。他依据的是什么?我们以为孙中山正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根据对中国国民性、民族性的了解和把握,同时比照了欧美诸国存在的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