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北洋军集团嬗变研究(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3 00:00 来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任保国 翁有为 查看:
二、北洋军集团由君主制的军事工具转化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
辛亥革命前,北洋军只是清朝驱使的军事集团,是清朝君主制度下封建统治阶级实现政治目的的工具。中华民国建立后,代之而起的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由单纯的军事集团上升为政治军事集团,成为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北洋军集团出于其自身利益考虑,既不是顽固的皇权派,又不是坚定的民主共和派,而是一个惟利是图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在自身利益最大化之前,是不择手段地扩大自己的利益:当它获得最大利益之后,又是千方百计地巩固自己的利益。
1905年,北洋军形成之后,尽管在军事体制上是一种新兴势力的代表,领风气之先,走在了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前列,对清未新政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从整体上看,它只是清朝君主制度下的军事工具,其社会政治基础还相当不稳。它们不仅无法干预国家重大政治事务的决定,就是其本身的命运也受到清朝君主制的主宰。袁世凯在北洋六镇建成后,因个人权势的膨胀,不但引起了满洲贵族的不满,也使清政府产生了猜忌,成为众矢之的,面临杀身之祸。迫使他不得不于次年的11月将自己身兼的八大臣差辞去,并忍痛将第一、第三、第五、第六镇移交给陆军部,只保留第二、第四两镇的指挥权。1907年,清廷又采取明升暗降的办法,任命袁世凯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逼迫其交出全部兵权。袁世凯尽管十分不满,也只能服从。溥仪继位皇统之后,袁世凯几乎被当政的载沣处死。最后,清政府又以“患足疾”为借口,免去其所兼各职,令其“回籍养疴”。在这种情况下,权倾一时的袁世凯只好回到彰德府洹上村,过上了韬光养晦的隐居生活。这表明,尽管袁世凯及其北洋军潜在的势力不小,但在满汉矛盾敏感而满洲贵族居支配地位的政权中,具有汉族身份的袁世凯只不过是满族君主的奴仆和武力工具,其个人或集团的命运受到朝廷的主宰,作用受到严格的制约。如果不是以颠覆君主制为目标的辛亥革命及时爆发,他的命运和结局恐怕将同曾国藩、李鸿章相差不会太多。
袁世凯攫取大总统宝座之后,成为代表国家、政府和军队的最高首脑,北洋军人集团也水涨船高,由一个单纯的军事集团,一跃而成为主宰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命脉的政治军事集团。针对辛亥革命后国内的情况,1912年4月,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曾指出:军人革命以后,难保无军人执政之一时期,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将使军人社会永为全国中特别之阶级,而无以平均其势力。表现出了对军人操纵、控制政权的担心,希望通过军国民教育,使全民皆兵,达到抵抗外来侵略、打破军人拥兵独霸天下的局面。历史证明,蔡元培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以袁世凯为首的中华民国政府其实质就是北洋军人政府,军人执政是其主要特色之一。共和制度下的议会、宪法、政党既是它合法统治的招牌,又是制约其权力无限扩大的障碍。于是,形成了双方既相互利用和支持,又相互矛盾和争斗的局面,以致政潮迭起,国无宁日。“袁世凯一方面在向集权专制道路上推进,一方面又信誓旦旦地声称‘忠于共和’、‘忠于约法’,以欺骗和麻醉国民。”他通过军事镇压,打垮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武装力量:通过收买和威胁议员,“合法”地当上了正式大总统:通过制定《中华民国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合法”化;通过支持进步党、下令解散国民党,使国会中的政党名存实亡。所有这一切,都是打着共和名义下的“合法”外衣进行的。袁世凯在中央的独裁大权巩固之后,北洋军体系的骨干分子掌握了中央和地方的绝大部分权力,什么约法、议会、内阁都成了“军阀、政客任意玩弄的工具”。北洋集团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日益走向反动,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障碍。
伴随着北洋军人在军事、政治上统治地位的确立,他们又在经济上大肆扩张,形成一个利益集团。北洋军事集团得到政权后,他们依靠政治上、军事上的特权,采取暴力手段,掠夺和霸占了大量土地,成为拥有良田万顷的暴发户,“成为全国最大的地主集团。”以北洋军为代表的军阀地主阶层,逐渐取代了1日式的封建地主而取得了支配地位。同时,“不少军阀、官僚的私人资本投向近代企业”。据统计,到1919年,黎元洪、段祺瑞、曹锟、冯国璋、徐世昌等45位军政要员投资的企业达55家,遍布全国17个省,涉及采矿、冶炼、水泥、化工、纺织、农林、粮食加工、公用事业等多个部门。北洋军阀变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化身。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也比较迅速地发展起来。自1912年至1927年11月止,批准注册的工商业为1627家,平均每年102.8家。可以说,北洋集团上层人士投资近代工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功不可没。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北洋集团从整体上逆历史潮流而动,扼杀民主制度、实施超经济的掠夺政策、割据分裂、投靠帝国主义、军人专政造成政局动荡等等,又使它成为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大敌。
总之,北洋集团在革命前是具有改革倾向的军人集团,是清朝君主政权下最具有近代化特点的军事工具。辛亥革命后,他们力图巩固并扩大自己的权力,对社会革命极端仇视,成为维护社会旧秩序的中坚力量,并通过“崇洋”、“卖国”政策在国际上获得了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和支持,演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忠实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