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纪念辛亥革命(3)
辛亥革命网 2011-03-22 00:00 来源:《江西社会科学》 作者:姚忠红 查看:
从同盟会发动的历次起义屡次遭到失败后,黄兴认识到,要取得起义的成功,没有军事实力,光依靠秘密会党是无济于事的。他认为“革命军发难,以军队与会党同时并举为上策,否则亦必会党发难,军队急为响应之。以会党缺乏饷械,且少军队训练,难于持久故也。”基于这样的认识,黄兴经常考虑如何争取清朝军队倒向革命的方法,并开始在这方面倾注白己的精力,他还需要各地同志重视此项工作。在那以后,把革命思想灌输到军队中去的工作做得很有成效,湖南留日学生中许多学习军事的人,还利用各种条件,直接渗透到军队内部去掌握领导权。他们在新军中做了许多革命宣传和组织工作,使新军成了举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支重要力量。
1910年革命党人所策划的新军起义,为实现他们长期的渴望——促使清朝官军倒戈反对清政府,提供了第一次真正的机会。因此,这次起义失败,也就成了革命领袖们所经历的最为痛心的一个失败。但是,尽管这次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在军队中的革命工作,却并未中止。经过一年的周密准备,黄兴领导了同盟会革命史上最震撼人心的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广州之役。
起义前,黄兴奔走南洋各地筹款,并写下了绝笔书,“本日驰赴阵地,誓身先士卒,努力杀贼,书此以当绝笔。”起义发动后,他亲率敢死队,直趋两广总督署,勇猛冲杀,虽负伤仍坚持战斗。为了这次起义,同盟分倾注了它的全部物力财务,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它的一切力量。孙中山后来总结这次起义的重大历史意义说:“是役也,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孙中山、黄兴领导的“十次革命”虽然都失败了,但却不断地激励了革命党人,唤起了群众,积累了革命经验,沉重地打击了清朝反动统治。正如孙中山后来说的,“不特敌人为之胆落,亦足使天下顽夫、廉懦夫有立志矣!”特别是黄花岗起义,革命志士“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成”这些起义为后来武昌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石。
三、矢志不移,为建立和巩固共和民国奋斗终身。
1911年10月10日(夏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一声炮响,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全面爆发,谱写了资产阶级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新篇章。汉口和汉阳之战,是武昌起义的两次主要战役。当黄兴获悉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迅即由香港赶赴武汉前线,当时正值三军无主,汉口岌岌可危的关键时刻,10月28日,黄兴到达汉口,几乎没有喘一口气,即亲临前线指挥,据说,兵士们把黄兴看作“天将下凡”。在突出的众寡悬殊形势下,他主持汉口汉阳保卫战达一个月之久,竭智尽力,做到了他可能做到的一切。尽管未能挽回败局,却歼灭了北洋军队的大量精锐,迫使敌人停战议和。而且赢得了时间,促进了各省的反清独立,最终迎来了清朝反动统治的覆亡。
关于黄兴督师汉阳的功绩,冯自由是这样说的:“而其(黄兴)能守汉阳,以促各省革命党之响应,则关系民国之兴亡尤巨。其后汉阳虽以势孤失守,然克强固己血战逾日,心力交瘁,则非战之罪也。……世称孙、黄为开国二杰,克强诚当之无愧矣。”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袁世凯利用南北对峙形势,凭借拥有一支强大的北洋军队和帝国主义的支持,左右开弓,攫取权位,并阴谋复辟帝制。对此,黄兴愤慨地说:“举吾人破家流血所得之幸福完全毁弃,而率‘己以及子孙复奴隶于专制皇帝贪欲之下耶?”这种感受,只有将身家性命子女财产完全献给祖国的爱国之士才会有。所以他大声疾呼,号召国人起来参加反袁斗争,“殄此神奸。”
1913年夏秋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发动了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的“二次革命”,黄兴在南京担任了江苏讨袁军总司令。这次革命由于缺乏战略计划和统一指挥,仅一个多月就被袁世凯镇压下去了。
“二次革命”失败后,黄兴先是逃亡日本,继则移居美国。1914年春,他在日本东京创办“浩然庐”研习军事,明耻教战,并亲题匾额日:“大盗窃国,吾辈之责”。同年7月,离日赴美,在美的近两年中,黄兴于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概括说来,一是宣传反袁。如1914年7月9日,他在檀香山对《太平洋商业广告人》记者发表谈话,宣称“我们将奋斗到底,使中国成为。个名至实归的共和国”。二是开展外交活动。目的是争取美国朝野人士对中国反袁斗争的同情和支持,并阻止袁政府向美借款。1914年秋,袁世凯派陈锦涛为特使赴美商洽借款。黄兴闻讯后,即发动抵制借款的运动,对于美政府中止与陈锦涛接洽借款条件,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筹款购械,支援护国战争。他在给国内友人的信中写道:“关于此间筹款等事,弟能力所及者,当尽力为之,冀为公等之助。华侨筹款已经发起,当尽力为之,冀为公等之助。华侨筹款已经发起,当嘱其随集随汇。”四是筹划讨袁全局,力主反袁到底。如1914年9月12日,他致书谭人风等,讨论讨袁时机。1915年11月26日,他致书张孝准,陈述对反袁斗争的策略主张,请达同人采择,12月17日,他电促李烈钧入滇,参与护国军起义。1916年1月,他电促柏文蔚等在南洋筹款接济云南护国军等。
有人曾认为由于黄兴远在美国,未及直接参加讨袁斗争,因而他在护国运动中作用不大。但是我们从史实中可以清楚看到黄兴虽在海外,仍然为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作了不懈的努力。黄兴不是作用不大,而是作出了别人无法替代的贡献。黄兴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应当予以充分估价的。
象一切进步的历史人物一样,黄兴也是有缺点的,某些方面甚至是严重的缺点。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是否因此种种就对黄兴加以否定呢?我认为是不应当的。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指出:“象很多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历史人物都有他们的缺点一样,孙先生也有他的缺点方面。这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对于黄兴的缺点和问题,无疑地也当这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