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报》与晚清满汉融合思想(2)

辛亥革命网 2011-03-20 00:00 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19期 作者:孙静 李世举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前后,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办报热潮,据学者的初步统计,此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报刊达七八百种之多。《大同报》即是其

  其次,《大同报》在对西方殖民主义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把满汉融合提高到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高度。乌泽声指出:列强“挟其殖民政策、侵略主义,以临东亚之大陆。饮马于长江,逐鹿于中原,割我土地,奴我人民,据我军港,损我利权。彼惟有要求,我惟有承诺:彼惟有进取,我惟有退让”在西方列强肆意侵略的野蛮世界,“非合全国之人齐心一致以图之不可”.恒钧亦持有同样的见解,“对外只有同心努力以撄外患,对内只有研究政治以谋改良,满之不如汉者削之,汉之不如满者改之。庶几享同等之权利,服同等之义务,内力充足,百废俱举,外患或可不来,中国或可久保”。如果满汉两族各持民族主义以求胜于本国,最终必然导致“种族之相残,国民之崩析,将现于中国”的悲惨局面。

  最后,《大同报》提出了解决满汉问题的方案及具体措施。乌泽声等人主张满汉融合,与此同时,他也承认满汉之间尚存在诸多问题,在他看来,满汉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都有赖于政治。他直言:“满汉不融合即以政治不良为之原因,欲求满汉之融合亦当以政治改良为之结果,然不有开国会之原因,又未有收政治改良之结果者,故吾人之所主张即以开国会为融合满汉惟一之利器也。”同时,乌泽声还提出了以君宪融满汉的具体实施方案,他认为废除八旗制度,满汉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即“裁撤八旗,示满汉以军事上之平等,停止旗饷示满汉以经济上之平等,嫠定法律示满汉以法律上之平等,改官制示满汉以政治上之平等,则吾人主张满汉平等之目的达矣”。

  1908年3月,《大同报》出至第七期停刊,创办者回国,在北京出版《大同日报》,继续宣传满汉人民平等、统合满、汉、蒙、回、藏为一大国民的思想。毫无疑问,《大同报》作为一份政治性报刊,它试图通过君主立宪来挽救内忧外患的危局,事实证明这种政治追求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同报》主张融合满汉,混蒙、回、苗、藏诸族的大民族观念包含了很多合理的要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寻归“大同”表明,在开明的满族知识分子中已然形成了民族平等融合的意识,并且这种观念通过《大同报》等报刊得以广泛传播。基于政治立场的一致性,《大同报》与杨度的《中国新报》、李庆芳的《牖报》等立宪派人士主办的新报刊互相支持,大力宣传满汉融合。《大同报》第三号曾登载64个“本社名誉赞成员姓名”,其中满、蒙旗人约占80%,另有杨度、汪康年、土尔扈特郡王等汉、回、土尔扈特等各族成员,这份名单表明其“融合满汉”的主张,已赢得了一定范围的支持者,尤其得到了满族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支持。另外,《大同报》的发行量亦可表明这份报刊在当时的影响,其第三号出版广告中说:“自出版以来,大受海内外同志诸君所欢迎,第一二期俱已印刷再版,而第一期销售罄尽,爰再精印三版。”

  第二,满汉融合主张的提出体现了晚清满族知识分子对中国前途与命运的深切关注,他们通过《大同报》传播的这一思想反映了其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主动精神。由于《大同报》创办者与主笔的满人身份,他们的主张更容易为同族人所接受,也更容易引起居于统治地位的当权者的重祝,虽然现无材料直接说明清政府对《大同报》倡导的满汉融合主张持何种态度,但是仅据《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一书所收,从1907年7月两江总督、曾出国考察宪政的满人端方代奏李鸿才“条陈化满汉畛域办法八条折”,提出“满汉之界宜归大同”这一主张开始,到1908年4月,上达朝廷关于“平满汉畛域”的专题奏折达20条之多,上折者包括满族、蒙古族、汉族等不同民族的近20位成员,从清廷特谕内外衙门妥议化除满汉畛域切实办法及各部踊跃上折这一事实可知,满洲统治者在日益高涨的“满汉融合”的呼声中,他们对民族平等的要求已有所了解,并且将消除满汉畛域作为政治改革和民族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大同报》所阐发的民族主张与清政府调整满汉关系的诸种举措可以看出,《大同报》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晚清社会的走势。

  第三,只有彻底废除封建统治,在创造必要的政治与文化条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国内各民族的平等、融合与发展。显而易见,《大同报》满汉融合的“大民族”主张尚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大同报》的民族融合主张是针对革命派激烈“排满”作出的回应,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革命派的‘排满’观念在与立宪派的论争中不断得到修正.并非到了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派才一下子来个彻底的自我否定,完全接受立宪派的主张。”也就是说,革命派在与《大同报》等立宪派的论争中,他们逐渐认可并接受了满汉融合的主张。因此,辛亥革命后,革命,党人迅速放弃了“排满”理念,而将“五族共和”的民族平等融合原则立即付诸实践,民族平等、融合理念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大同报》的满汉融合思想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民族平等观念不容忽视的必要资源,从这一层面来看,《大同报》倡导的满汉融合思想就不应该随着立宪运动的破产而被淹没,它值得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