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与中韩文化交流
辛亥革命网 2011-03-14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章开沅 查看:
张謇(1853-1926)是近代中国早期的著名实业家与教育家,他为通海地区乃至全国的现代化奋斗终身,创造了无可磨灭的辉煌业绩。逝世后曾有人撰挽联赞之曰:“讴思淮海三千里,关系东南第一人”。胡适更进一步肯定其历史地位,说他“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80年代以来,海内外研究张謇者日益增多,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有明显扩展,但深入探讨张謇与中韩文化交流者还比较罕见。现借“中韩文化关系研讨会”之光,匆撰陋文,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与讨论。
一
张謇在19世纪80年代,曾作为庆军幕僚两次前往朝鲜执行公务。第一次是在光绪八年(韩光武帝十九年,1882)阴历七月,应朝鲜国王李熙之请,随庆军统帅吴长庆率兵前往协助平定“壬午兵变”,完成任务以后于八月中旬回国。第二次是在光绪九年(韩光武帝二十年,1883)四月,奉长庆召再次前往汉城军幕协助料理军务。此次在朝鲜逗留时间稍长,但由于张謇认为庆军处境与前景均不甚佳,在冬季提前回家乡度岁。此后,便再未到朝鲜故地重游。张謇在朝鲜工作的时间总共不到一年,但却与朝鲜的许多爱国士大夫结下颇为深厚的友谊,并且终身关心朝鲜国家与人民的处境与命运。在此后长达4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张謇与朝鲜友人的诗文之交连绵不绝,成为近代中韩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当然,张謇与朝鲜友人的诗文唱和,以在朝鲜逗留期间最为频繁。
张謇结识的第一个朝鲜友人是金允植(洵卿)。允植时任朝鲜吏部参判,系奉王命来华请援的领选使。张謇与他在乘“威远”兵轮前往朝鲜的途中即曾多次叙谈,允植的爱国热忱、政治识见与文化素养,都给这个初出茅庐的中国年轻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庆军在马山登陆以后,允植奉王命自行前往南阳,张謇也忙于协助吴长庆料理军务与对外交涉,自然无暇顾及诗文唱和。但在平叛事定并且进入汉城以后,张謇曾特地前往允植住宅拜访,可惜允植当天已调任江华留守,两人未能晤谈。只见其宅“门巷湫隘,茅舍数楹,墙垣不能蔽邻人之目”[1](光绪八年七月二十七日)。可见金允植是个颇讲操守的清廉高级官员。
张謇在朝鲜这次短暂逗留时间,曾在汉城书肆购得《全唐诗》、《太平广记》、柳河东(宗元)、韩魏公(愈)、曾南丰(巩)、王临川(安石)等人文集,以及《全唐文》、《册府元龟》、《经籍纂诂》等大批书籍,但他仍不满足,还托金云养等友人代为购买其他中韩典籍。
张謇与金允植都喜爱诗词,所以允植还特地向张謇介绍另一位朝鲜诗人金泽荣。张謇以后曾回忆此事:“往岁壬午,朝鲜乱。謇参吴武壮(长庆)军事,次于汉城。金参判允植颇称道金沧江之工诗,他日见沧江于参判所,与之谈,委蛇而文,似迂而弥真。其诗直窥晚唐人之室,参判称固不虚。间辄往还,欢然颇洽。沧江复为言其老辈申紫霞诗才之高,推服之甚至。予亦偶从他处见申所流传者,盖出入于晚唐北宋之间。”[2]
张謇在汉城期间还结识了兵部判书赵宁夏(惠人)、宏文馆侍讲鱼一斋(允中),“皆世家之尤者”。但交往更为密切的则是“知外务”的吏部参判金石菱(昌熙)。石菱有中国血统,张謇曾说过:“石菱参判者,金匮之华裔,而鸡林之故家也”。并且盛赞其熟悉朝鲜的历史、地理:“故都廿代,能说其替兴:道洽八区,从咨夫险易。多闻识要,瞻智用愚。朝鲜多材,亦其楚矣”[3]。石菱与允植对庆军的各项重要决策,都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切实咨询。
壬午年八月,张謇在朝鲜的最后十几天,由于局势已经平静,生活节奏遂较为舒缓而有情趣,慕名来访且索赠诗题字的朝鲜文士渐多。八月五日张謇又与石菱晤谈甚欢。因为石菱不识金器,张謇嘲以联曰:“论金不识金黄赤”,并请石菱对以下联。石菱大喜,“谓肖其生平”,大概平素讲究操守,不大注意金银。他自己没有对下联,却请张謇代书下联,以便一并贴在墙上留念。张謇知道石菱在同治初年曾出使中国,对华夏文化了解较深,便代拟下联:“观乐能知雅颂风”。石菱更加高兴,问张謇可否更拟数对。张謇随即应以“标卷平分甲丙乙,贡赋犹区下上中”,“闻乐徐参肉竹丝,品酒能分碧白红”[1](光绪八年五日)。信手拈来,对仗工整,颇能切合石菱的经历与个性。最后一联是调侃石菱嗜酒善饮,盖因朝鲜酒以色分等,红上碧中白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