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学术视野,推进辛亥革命史研究(2)

辛亥革命网 2011-03-14 00:00 来源:中华文史网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虽然在实际上失败了,但它毕竟为此后社会进步事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或许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以后的五四运动。,扩展学术

  国外的辛亥革命史研究,除英、美早已有一批著作出版以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则以苏联、日本起步较早。苏联齐赫文斯基、叶菲莫夫、尼基福洛夫等,一直坚持成果斐然的辛亥革命及孙中山研究。日本的辛亥革命研究则早已形成两个中心,一是以东京辛亥革命研究会为中心的关东群体,一是以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原辛亥革命研究班为源头的关西群体,人才之多,著作之多,均为欧美各国所不及。

  但欧美各国,特别是美国,在60年代后期与70年代前期异峰突起,在历时多年的“辛亥革命热”浪潮中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著作与学者。他们努力把社会学、社会史乃至其它学科的方法引入辛亥革命史研究,因此给这一领域增添了新的活力。

  在70年代后期,中国大陆的辛亥革命研究者还没有完全摆脱十年之久的一场恶梦,所面临的就是海内外群雄纷起的这样严重的挑战。

  我们勇敢地面对与迎接外界的挑战,我们没有被严峻形势压倒,而是以此作为鞭策自己奋勉前进的动力。大家怀着重振家园的急切心情,迅速集结队伍,建立组织,分工合作,首先努力缩短与海外辛亥革命研究之间的差距,随即迅速显示出自己的实力与锋芒,并且以新的姿态活跃于国际史坛。

  1978年中南地区辛亥革命研究会甫经成立,便展开了广泛而又频繁的国内外学术联络与交流。1979年冬该会与中山大学、广东省史学会在广州举行的“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学术讨论会,成为象征辛亥革命研究的春天重新到来的第一只燕子。而由中国史学会与湖北省社联联合在武昌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学术讨论会,则将辛亥革命研究迅速推向高潮。1981年前后相继出版的章开沅、林增平主编的《辛亥革命史》,李新、李宗一主编的《中华民国史》第一卷,金冲及、胡绳武撰写的《辛亥革命史稿》,以及中华书局出版的《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更显示了我们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此后数年,研究队伍迅速扩大,除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湖南等原有人才集聚重心以外,江苏、四川、浙江、广西等省也纷纷建立相应学会与研究机构,中南地区辛亥革命研究会主编的《辛亥革命史丛刊》与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主编的《孙中山研究论丛》则为研究工作者提供园地,交流信息,促进探讨。特别是青年一代辛亥革命史研究者的茁壮成长,更为辛亥革命史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据不完全统计,仅在1979—1984年期间,正式出版的学术著作近百种,资料汇编亦近百种;1980一1984年间,仅发表于各种学术刊物与论文集中的论文即不下一千篇,可以想见当时热度之高。

  当然,任何学术领域的研究都不可能长期保持“高温”,更不应该采取群众运动式的做法,所以,在1983年“孙中山研究学术讨论会”,1984年“孙中山研究述评国际学术讨论会”、1986年盛况更为空前的“纪念孙中山诞生12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之后,(在此期间,台、港与国外也有多次国际学术会议的举办),辛亥革命研究的进展已略显缓慢,势头也明显减弱。除中国(包括台、港)和日本、苏联还保持一部分相对稳定的研究力量以外,欧美(特别是美国)的研究力量已呈风流云散之势,只有很少数人仍在孜孜不倦坚持此项研究。

  早些年即曾有不少人对于这种情况表示忧虑,有的人甚至认为辛亥革命已经研究得差不多了,很难再深入下去,也无需为一个事件继续投入太多的研究力量。

  我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无论从国内或从世界范围而言,辛亥革命研究已经度过童年时期,正在向成熟的阶段稳步发展。现阶段的研究,不仅需要继续扩展广度,更加需要不断增添深度。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新课题的选择,新资料的发掘,新见解的形成,较诸前此十年当然难度要大得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又远远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就局部而言,可能在政治方面颇有水平的成果较多;但就整体而言,经济、文化领域的研究则非常不足,薄弱环节以至空白地区甚多,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而且,即令是政治方面,只要稍为了解外界情况者即不难发现,我们已有的一些论著的研究格局、视野、方法存在的局限颇多,也还需要继续加以改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