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华侨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辛亥革命网 2011-03-09 00:00 来源:《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 , 2005 年 作者:张日戌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在这场伟大的民主革命中,闽南华侨为建立中华民国做出了巨大而又杰出的贡献。 ,闽南华侨对辛亥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它为中国社会摆脱积贫积弱的落后状态,动摇几千年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旧社会根基,使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世界产生极其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在这场伟大的民主革命中,闽南华侨为建立中华民国做出了巨大而又杰出的贡献。

  一、闽南华侨出国与社会地位

  (一)出国

        闽南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在闽南姓氏族谱等资料中可以查到华侨出国的记载。早在隋、唐时期闽南就有人去南洋谋生。椐清代晋江东石人蔡永蒹的《西山杂记》载,隋初东石人林智惠、高逢祯远航到勃泥(婆罗洲)等地;唐开元年间(713-743年),林智惠的裔孙、著名的航海家林銮先后航海、经商到勃泥、真腊(柬埔寨)诸国。唐乾符五年(878年),黄巢起义军经仙霞岭人闽,次年由福州南下经揭阳岭抵广州。沿途境内百姓为避战乱而漂洋到海外。公元十世纪马素提(E.masudi)在《黄金牧地》一书中写道: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苏门答腊有多数中国人耕植于此,而尤以巴林邦(即印尼巨港)为多,盖避黄巢之乱而至此”。五代后,漳泉闽南人受闽王残酷统治,赋役加重,生活极其困苦,不得不流落异乡,出国到南洋,以后在该地定居。直至辛亥革命前,闽南人出国不绝于世。

       宋代,随着泉州市舶司的设立,福建海外交通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国经商、谋生,乃至客居海外的人数逐渐增多。南宋,政治经济中心南移,政府鼓励海上贸易,同时由于福建沿海造船业的发展,海商水手相率赴洋,开始华侨出国的第一次高潮。元代,泉州的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在宋代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泉州港成为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闽南人出国迅速增加。据周致中《异域志》载,自泉州发船一月可到爪哇,  “流寓此地之粤人及漳泉人,为众极繁。”元末明初由于战乱和倭冠骚扰,漳泉沿海深受其害,有些人逃居国外。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中写道:  “爪畦国——杜坂又名赌斑,地名也,该处约千余家,皆头目为主,期间多有广东人及漳州人流寓该地”;  “旧港,即三佛齐国是也——国人多广东、漳泉逃居此地”。如此众多的漳泉人便迅速形成闽南华侨聚居地。

       明代中后期,漳州月港走私贸易兴盛,商贾咸集,豪民造巨舶扬帆国外。隆庆元年(1567年),政府在月港建立海澄县,准许月港成为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其时,月港商船与47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因此大批闽南人出洋海外,并侨居当地。

  “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  (清《福建通志》)。从隆庆至万历年间,华侨出国又一次达到高峰.每年由月港驶往南洋的商船多达数百艘,随船前往的商人和移民数万人。

  明末,由于倭寇祸害和实行海禁,百姓仍有逃离故土远赴南洋。据清代谱牒资料记载,因“阖族苦于倭寇,纷纷外逃出洋”,晋江安海、石狮等地9姓14部族谱记载明未流居南洋的有81人:漳州龙溪新j安、海沧等地因避难国外也有数十人。清初朝廷严禁出海,徙民内地,阻塞人海之道,沿海居民因“迁界”之苦被迫逃往南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漳泉人又开始大批到南洋谋生,尤其是康熙四十二年,准许商船出洋可以使用双桅船只,更使华侨出国有合法的远航工具,于是出洋人数逐渐增多,再次形成华侨出国高潮。仅晋江灵水村《吴氏族谱》记载,自康熙至道光年间该村出国到南洋的人数就有200多人。

  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辟为通商口岸.西方殖民者因并发东南亚、美洲、澳洲等地资源需要大量劳工,在厦门设立“猪仔馆”,大肆诱骗、贩卖华工出国。在《古巴契约华工》一书中记录了华工充当苦力的悲惨遭遇。据统计漳泉一带闽南人被贩卖到海外充当“苦力”的:达10多万人。仅清咸丰二年(1852年)英人一艘轮船从厦门运走华工,其中在八重山岛上岸的380名华工大多是漳泉人。咸丰三年,闽南爆发小刀会起义,起义者多是漳泉籍华侨,起义失败后,义军余部及百姓携眷逃往南洋。据国外资料统计,咸丰三年进入马来亚的华侨就有1万多人。至清末,闽南出国华侨已达数十万人,仅晋江石狮一处到东南亚的就达四五万人。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