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读后(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4 00:00 来源:中国图书评论 作者:苏全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一书最为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研究的理路,或研究路径:上下延伸与横向会通,可谓是该书的核心所在,因为它为

  其实,早在1983年,章开沅先生在郑州举行的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年会上就做了题为《辛亥革命史研究如何深入》的发言,提出要加强理论探讨,提高通识素养,并且特别强调上下延伸与横向会通,以及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正如他所指出:“辛亥革命史研究应该接受过去的教训,在综合的和专题的研究中努力向上下延伸和横向会通:即不仅要把辛亥革命放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长河中,而且要放在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总范畴中,作切实深入的研究与相应的理论探索。”

  辛亥革命史研究之所以显学不再,渐渐淡出主流史学的视野,究其原因,主要是狭义上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深入之艰难,这里有一个史学成本的问题。像辛亥革命史这样的熟地,狭义上的、就事论事式的研究,尽管不能说是山穷水尽,但边际效益很差当无疑问。章开沅先生就曾说:辛亥革命“就局部而言,可能在政治方面颇有水平的成果较多”。因此,熟地研究者人数减少是正常的,一哄而上才是不正常的。问题在于,像辛亥革命这样的熟地,真的就应该成为荒野上开放的寂寞的花,无人喝彩,无人在么?如果不是那样的话,则研究应该如何深入下去呢?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深入艰难,那么,广义上的研究如何呢?这里有一个视域的问题。观照历史需要一定的距离,需要将之置于一个较长的时段里审视。广义上的辛亥革命史研贫,应该有一个更为广阔、开放的领地,是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从纵向上论,是上下延伸;从横向上论,是横向会通。看待时间方式的不同,就意味着事件外延的扩展,意味着从微观到宏观,从事件到结构:随着时间的延伸,空间也相应地得到拓展。

  这里所谓的狭义、广义之分是,前者将辛亥革命事件当作研究对象、实体、领域,着意于其本身演变过程之真实描述:而后者则将辛亥革命视为社会结构的动态反映,试图挖掘出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结构及其变迁,事件成了研究者透视历史的一种视角、路径。换言之,前者将辛亥革命视为一幅画,研究者着意于画的细节描述,分析:而后者则将辛亥革命视为一扇窗户,研究者关注的不仅仅是窗户,而且还有窗外的世界。

  目前狭义上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尽管不能说已走到了极至,但研究空间的日趋狭小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从广义上突破,透过辛亥革命事件本身,将目光投向遥远,将会带来活力.并拓宽研究空间。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也只有将辛亥革命这一事件置身于广阔的时空之中,才能力避旧有的描述缺陷,而予以解释学意义上的精准定位。

  广义性质的研究是从动态而非静态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如制度、结构等,透视其实际运作。单就解释而言,辛亥革命不是解释的全部,而是解释的变项或源泉。辛亥革命既是此前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是民国历史延伸的基础,只有将之置于历史发展的动态之中,将所有的关联衔接起来,方能发掘出历史的真意来。纵观清末民初的历史,辛亥革命只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事件,历史无言,重大事件偶一闪现,这就需要我们以事件为中心,以逻辑来阐释事件之外的无言历史。正如布罗代尔所道:“严格地讲,一个事件可能具有许多连带意义。它有时为一些深刻的运动充当见证,并且通过种种牵强附会的因果推理——以往的历史学家乐此不疲——吞并自身以外的长段时间。它可以被无限延长,自由地或勉强地与一系列其他事件或隐蔽现实相联系。”

  微观一宏观,静态一动态,二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兼而顾之,无有偏废。《辛亥革命与中国政治发展》之所以能成为近些年来辛亥革命研究领域中的力作,在笔者看来,此中最为主要者乃研究理路上的突破。

  需要指出的是,该书作为集体合作的结晶,作者在保持个人研究独立性的前提下,没有出现一些集体著作中存在的前后观点矛盾或机械拼凑的现象,各部分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浑然一体,有很强的整体性。在今天名人学者织学人著书成风的时代,该书作者们所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和认真态度无疑是弥足珍贵的。

  本书的不足之处是尽管力图寓论于史,论从史出,以使结论成为叙事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逻辑结果,但一些问题常常淹没在对过程的叙述之中,也就是说,以问题史的方式展开分析不明显。当然,笔者之所以摹仿《春秋》,责贤问明,只是有盼于辛亥革命史的研究更进一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