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与中国早期铁路建设(二)
辛亥革命网 2011-04-28 00:00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何一民 查看:
二、以开放促发展,引资筑路的新思路
孙中山对中国铁路建设的又一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以开放促发展、引资筑路的新思路。发展现代交通,建设10万英里铁路,是一个十分宏伟的计划。但要实施此项计划困难很多,其中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严重缺乏。孙中山按照当时建筑铁路的单位价格计算,修建10万英里的铁路,至少需要经费60亿元。但国库空虚,民间资本缺乏。资金成为制约铁路建设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晚清时期,清政府“欲兴实业,而苦无资本,则不能不借外债以兴实业”。但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借款筑路的后果是将路权拱手让于外人,以致贻害无穷。铁路利权的丧失激起了国人的愤怒,1903年后,由进步绅商和知识分子发起的收回利权运动在全国勃兴,商办铁路之议盛极一时。但资金问题仍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经过清末的收回利权运动、保路运动,“至中国一言及借外债,便畏之如鸩毒”,一般群众都将借外债与丧权辱国相联系。
孙中山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指出有三个因素制约着中国铁路建设,而充分利用外国的资金、人才和方法正是克服这三个障碍的有效途径:“一,我无资本,必须利用外资;二,我无人材,必须利用外国人材。三,我无良好方法,必须利用外人方法。”孙中山强调建设铁路必须抓紧时机,中国在落后于世界的情况下,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发展,就必须充分利用外国的资金、人材、技术,从而使中国不再走西方国家工业化前期的道路,“鄙人尤以缩短时间为最要……其时间岂止一刻千金,至为宝贵。……延误光阴,坐弃巨款,岂不可惜!故鄙人尤以迅速为要。至于藉此筑路运输农工商之实业,其中直接间接受益,岂止倍蓰!故今日欲言富国,必以此始。亦舍此无良策也。”如是中国将“减少二百多年的光阴”,“则十年之内,我国之事业,必能林立于国中,我实业人材亦同时并起。十年后,则外资可以陆续偿还,人才可以陆续成就,则我可以独立经营矣。”他批评那些反对利用外国资金、人材、技术的人,是只“知金钱而不知时间,顾小失大”,结果将使中国坐失发展良机,永远落后于世界。
孙中山指出中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富国强兵,首先要改变观念,改闭关主义为开放主义。他说:“兴利之事亦很多,最要紧的就是修铁路,开矿山,讲求农业,改良工艺数大端。但想要实业发达,非用门户开放主义不可。……何以名为开放政策?就是让外国人到中国办理工商等事。”他对清政府所实行的闭关政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清王朝“做专制大皇帝时,最怕人民有国家思想,以为人民若有国家思想,满廷即不能永远存在。所以利用闭关主义,不许外国人来。使人民将一国当作天下,自然没有国家思想,皇帝之位亦无人干涉。嗣后外国人来中国通商,定租界,辟商埠,并不是清政府欢迎,是外国人强迫。”“吾国向来闭关自守,深绝固拒,故当铁路萌芽之时,人民则惊疑,政府则顾虑,遂致买而拆卸之,弃其铁轨车头于孤岛。……及后知铁路之不能不筑矣,而犹有拒外资,争路权之事,然以国力不胜,资本缺乏,争之不得,则路权与主权并落于列强之手。此北满、南满、滇越之路是也。”清王朝被打倒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现在中华民国,人人皆有国家思想,同心协力,保全领土,拥护主权,外国人进来,毫无妨害,有何不可。”“我若改变闭关主义而为开放主义,各国对于我国种种之希望,必不能再肆其无理之要求。”孙中山痛心地指出:“我国之受害,即因凡事自己不能办,又不准外人来办,然一旦外人向我政府要求,或以其政府名义向我政府要求,我又无力拒绝,终久仍归外人之手。如满洲铁路,全归日、俄之手,即此例也。但路权一失,主权领土必与俱尽,……故今日欲救外交上之困难,惟有欢迎外资,一变向来闭关自守主义,而为门户开放主义。”孙中山提出应该分辨清楚主权与路权的关系,“所当争者主权也,非路权也;倘主权不失,路权虽授与人,不失其利也;倘主权旁落,路权争回,不能免其害也。”孙中山强调在主权问题上不能让步,但路权却可以考虑出让,“舍路权而争主权,一旦主权恢复,我便可大开门户,欢迎外资,放任路权,同力合作。夫如是,以今日科学之进步,物质之发达,十数年后,我国铁路必能与美国并驾齐驱,而我国之富强必随铁路与俱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