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3)

辛亥革命网 2011-04-27 00:00 来源:第40卷第3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朱英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96年至2000年的“九五”期间,中国近代史研究在许多领域中继续获得发展,取得了若干值得重视的成果,但与“七五”和“八五”期间相比较,

  (三)经济政策与经济法规。对近代中国经济政策发展演变及其影响的研究,可谓是“九五”期间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一大进展。有关的成果不仅分别探讨了晚清、民国初年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的经济政策和法规,而且全面系统地探讨了近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发展演变。通过分析各个时期经济政策和法规制定的过程、具体内容和实施状况,对不同历史时期各项经济政策加以审视的对比和观照,客观地评价了历届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从而对近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影响获得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的学者就近代中国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制订的过程、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认为近代经济政策和法规与资产阶级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但对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产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对近代中国经济伦理进行了考察。

  (四)中外经济关系。在揭露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一面同时,有些研究成果也阐明外国资本对中国经济近代化在客观上产生了某些积极作用和影响。例如有的从“给与拿”、“促进和压迫”两个层面对近代西方国家在中国的经济活动作了一个全方位的总体评价,指出西方列强的确带来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和制度,但同时也从中国夺去了更多的特权和利益,故西方列强既是近代资本主义的传播者,又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者,是两种不同的作用,且有着主次之分。有的探讨了中国近代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指出中国近代进口商品品种日益增加,出口贸易也呈多样化发展。有的研究认为由于近代中国主权受制于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内银价的影响,出现了无论银汇涨跌,中国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不利地位的奇特经济现象。有的学者在对近代中国内外债的起源、总额、还债与理债过程、债款的形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后,指出应该拓宽近代中国内外债史的研究领域,用新的方法和视野进一步深化这方面的研究。

  (五)跨学科研究蔚为时尚。经济史与社会史研究的发展及其相互渗透,要求人们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去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拓宽经济史研究的领域,于是经济学、政治学、心理学生态学及计量方法在近代经济史研究上各显身手。如有的运用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方法研究了近代中国工业化与农业的关系;有的运用制度经济学理论探讨了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指出制度变迁才是中国近代经济增长的原因;有的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以宏观层次的群体心理及行为为主的方法,考察了近代资产阶级对现代化的反应;有的运用生态学理论分析了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有的则借用计量方法对1927-1936年的宏观货币需求进行了尝试性的考察。这些新理论方法的运用,对研究视野的扩大和角度的创新,对分析的深化和合理化,都产生积极作用。

  (六)研究更加贴近现实。史学研究只有贴近现实才能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近几年来,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学者越来越意识到经济史的研究应古为今用,把学科建设与为现实服务很好的结合起来。因此,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有着密切关系的课题,诸如对外经济联系与本国经济的发展、旧中国政府行为与经济的发展、近代市场发育与价格体系、近代中国工商业组织的演变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经验等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诸如对近代证券市场、房地产业、交通设施的建设等一些较为具体的课题的研究也大大加强。随着研究的深入,近代中国经济制度的变革产业间的经济关系、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等与现实相关的近代经济史课题的研究也逐渐展开。

  此外,在近代城市史和财政金融等领域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等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