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精英与辛亥前后的政局(6)
辛亥革命网 2011-05-07 00:00 来源:《史林》 作者:章开沅 田彤 查看:
上海资本家是东南精英当中最为活跃的一部分,他们较清醒地看到革命浪潮的无可阻止,因而确定了“上海先动,苏杭应之”的方针,积极促成江浙两省的独立。张謇出于速筹和平之计,维持经济发展的目的,①分别致电、致函袁世凯、张人骏、铁良,劝他们铸剑为犁,同襄共和,免遭生灵涂炭。②
江苏政局的真正稳定又必须以全国政局的稳定为前提。在中央政权瘫痪后,独立各省各自为政,极易招致外来干涉、藩镇割据的内讧的出现。因此,在攻下江宁的20多天后,张謇与伍廷芳、唐文治、温宗尧、陈其美、钮永建、胡瑛、汪兆铭、赵凤昌、马君武等人,针对这一严峻局势,发起并组织共和统一会,力主实现22省的军政、民政、外交与舆论的统一。③
南京光复使全国政治态势发生微妙的变化。原本以革命中枢自居的武昌,由于汉口、汉阳相继失守而逐渐失去首义的优势,南京则成为可能取而代之的首都。这是除了湖北集团以外的大多数革命党人与东南绅商的共同愿望。在突如其来的局势之下,革命派、立宪派和守旧派之间的政治分歧逐渐泯灭,形成以地域为纽带上海与武昌两个集团。东南精英在各省代表会议与南北和谈地点之争中,显示出潜在势力与活动能量。这场争夺表面上是上海与武昌两个政治集团间进行的,但背后却隐藏着江浙与湖北两个地区工商业者间的经济利益的冲突。张謇一伙通过陈其美、陈陶遗等老同盟会员的关系,把黄兴、宋教仁等革命元勋逐步争取到自己一边,以抑制武昌集团居功自傲的气焰。同时,由于他们早已与袁世凯声气相通,所以能及时利用汉阳失守和攻克南京以后的局势变化,轻而易举把各省代表会议和南北和谈的地点转移到上海。此时,袁世凯在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北京政府的军政大权,并且成为革命派在战场上和谈判中的主要对手。革命派当然希望通过北伐建立一个完整的民主共和国,袁世凯也未尝不想以武力统一全国,彻底消灭革命武装及其影响,但当时的具体情势却是难分高下。南北对峙已成定局,就为处于中间地位且一向主张调和的立宪派提供了较大的活动空间。正因为如此,张謇朋友赵凤昌的寓所惜阴堂,狄葆贤的时报馆息楼,都成为南北政治势力讨价还价的交易所。④中华国民联合会最初草拟的发起人中,包括江浙、湘、赣,却偏偏没有首义之区的湖北。到孙中山回到上海,革命势力表面上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而实际上惜阴堂内南北妥协的方案也初步拟定。即只要袁世凯敦促宣统皇帝退位,南方就一定让袁登上正式大总统的宝座。东南上层人物就是这样一步一步控制了拍卖革命的主导权。
立宪派与东南上层绅商自认缺乏政治中心的传统,因此,在清王朝覆灭后,他们便很自然地期望袁世凯能够统一中国,并且实现他们在稳定中求得革新与发展的梦想。他们在孙、袁之间弃孙而拥袁,除了政治理念的悬隔外,还因为孙为新交而袁毕竟是早年旧友,深层原因则是出于利害权衡。张謇与赵凤昌、马相伯、黄炎培等人,一致认为袁氏有实力迫使清廷让位,并可统一全国以建立巩固的民国政府。相反,觉得孙中山没有统一中国的谋略与实力。①孙中山、黄兴、胡汉民、汪精卫等虽然对张謇相当尊重、愿意真诚合作,但张謇对革命派却始终缺乏信心。对于东南绅商上层人物来说,无论是建立南京临时政府还是进行南北和谈,目的都是让袁世凯来结束革命,并且在共和的形式下统一中国。
其实,不仅是张謇,而且各派人物都能认同袁世凯为领袖。袁世凯除有军队外,与他身处的旧官僚、旧军队的中坚人物相比,他的知识结构比较近代化,直隶新政的不凡成绩也为他赢得很高的声望。孙中山在党内曾公开称:“余信袁之为人,甚有肩膀。其头脑亦甚清楚,见天下事均能明彻,而思想亦很新。……北方如一本旧历,南方如一本新历,必新旧并用。全新全旧,皆不合宜。故欲治民国,非具有新思想、旧经验、旧手段者不可,而袁总统适足当之。故余之推荐项城,并不谬误。”②
袁世凯表面上承诺拥护共和,实际上却是醉心于以武力统一实现个人的高度集权与独裁。工于心计的袁世凯,用忠诚的姿态欺骗了皇室,用信守共和欺骗了革命党人,又用统一和秩序欺骗了整个资产阶级。这与张謇的在稳定中求革新与发展当然是风马牛不相及。当时形势不仅不利于革命派,而且内部分化和妥协倾向普遍有所增长。张謇等人已经完成了对革命派的软化。老同盟会领导人中,汪精卫早已为袁世凯收买,名为南方谈判代表,实为北方和谈代表唐绍仪的入幕之宾。张謇、赵凤昌还通过陈陶遗影响黄兴,使之在同盟会上层转达他们的意图,影响孙中山等人的对政局的决断。革命派在各方面压力下,只能顺从袁世凯意愿,让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出任临时大总统,南方许多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政治态度持怀疑态度,不愿交出军政权力,甚至继续鼓吹北伐。南方试图以定都南京与尊重临时约法,捆绑袁世凯的政治野心。此时,沪鄂两地政治集团迅速分化重组。两地立宪派、上层绅商、部分旧官僚并不计较曾有过的地域之争,联合起来反对孙中山坚持定都南京的主张。③张謇坚决站在反迁都一方,为袁世凯出谋划策。一时间反迁都论甚嚣尘上。
迁都之争始定,内阁人选又起微澜。南北代表再一次坐进惜阴堂,协商内阁成员名单。提议国务总理一职由唐绍仪出任的人,却是并非代表的赵凤昌。至于内阁各部人选,也是以张謇、赵凤昌等人事先的拟议名单为主。袁世凯通过控制内阁选派,加强了对中央政权的控制。其后,张謇又鞍前马后地为袁世凯效命,协助解散南方剩余的革命武装和力劝黄兴北上,为袁氏统治消除隐患。南京临时政府解散后,为了对抗宋教仁等扩充同盟会,张謇等人在袁世凯的资助下,成立以立宪派占主导地位的共和党,④高唱“国权主义”、“全国统一”,极力巩固袁世凯的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