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武昌首义史(连载8)(4)

辛亥革命网 2011-05-06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冯天瑜 贺觉非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张之洞在“办洋务”的过程中,多次发出“才难”之叹,他常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又说:“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问不

  派往日本游学的,远较其他国家为早为多。甲辰(1904年)三月端方奏称,鄂省派赴日本游学学生现派及已派未归者共有一百八十余人。并说湖北学生自光绪戊戌(1898年)九月起,迭经本任督臣张之洞陆续派往。光绪壬寅(1902年)以后,复经端方在湖北文高等、文普通、武普通、将弁师范、方言、农业、工业和各中小学堂、护军武愷各营,选派学生弁勇一百六十名,前往游学,连前未归之二十九名,统计鄂生在日者有一百八十九名之多。到甲辰(1904年)四月底止,湖北留日学生共二百八十九人,占全国第一位。以肄业日本振武学校者最多,共七十八人。按县籍统计,江陵最多(包括驻防旗人)为三十七人,沔阳二十人,汉川十七人,汉阳十四人,江夏、武昌、黄冈各为十二人。1906年,湖北留日学生数达1300人,占全国1/4,位列前茅。

  留日学生,除官方派送之外,更多为自费游学。先期留日学生在这方面尽了很大努力。他们组成昌明公司,专门为留日学生服务,由万声扬任经理,马刚侯副之。公司设在上海,以宜昌人王慕陶住宅为公司办事处。他们在《湖北学生界》刊登广告:凡同乡志士东渡游学者请到湖北同乡招待处,“照料更觉周至,可不至迷途之苦,俾我同乡志士东渡者日益加多,则同人所私心祷祝者也”。并将沿途交通费用一一注明。“住校除陆军外,不用咨文即可入学”。[10]这给湖北学生的东游,大开了方便之门。

  光绪壬寅(1902年)冬,张之洞自作“学堂歌”,颁发各校。歌词中讲到湖北兴办教育及派遣留学生的盛况:“湖北省,二百堂,武汉学生五千强;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不广;湖北省,采众长,四百余人东西洋。”张之洞所说的“四百余人东西洋”[11],仅指1902年以前官费留学生数字,加上自费留学生,数字当然大得多。到1905、1906年,湖北留日学生更达高峰。据估计,清末湖北留日学生共计五千余人,名列各省前茅。

  东西洋游学生,须于回国后赴京应游学考试,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从1905年至1911年,湖北游学生经过考试取得“功名”的共一百六十三人,其中翼翚(1878-1908)为财经科进士,程明超、张祥麟为法政科进士,黄瀛元、赵建熙、李四光为工科进士,程鸿书、刘先鷟为农科进士。其余均为举人,而举人中又以法科为多。

  张之洞奖励游学,同时又对留学生防范甚严。他主持学部时曾制订约束章程十款,规定无论官费私费,公学私学,非有出使大臣保送,不得收学。光绪乙巳(1905年),日本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时,中国留日学生一致反对,张之洞却为日本辩护,把中国学生的正义行动,说成是受了革党的煽惑威逼[12]。驻日留学生监督钱恂,不无同情学生之处,张之洞将其撤回。

  第三,新知识分子群体出现。

  兴办具有近代色彩的文教事业,就张之洞的本意,当然是为洋务事业培植人才,但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个不同于中国旧式士大夫的知识分子队伍。从这批知识分子的经济地位和思想倾向看,大多属于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范畴。他们接受了若干近代文化科学知识和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学说,如民权论、民约论、进化论,以及民主共和思想,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列强蚕食鲸吞、清廷腐朽昏瞆的社会现实刺激下,很容易奋不顾身地走上革命道路。中外历史证明,资产阶级革命,往往是由小资产阶级,特别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带头发动起来的。从湖北的情形看,资本家直接投身革命的几乎没有,而在那些由新学堂培养出来的青年学生中,却产生了一批又一批英勇的革命者,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高唱道:“美矣哉学生之位置!”“重矣哉学生之位置!”“为今日之学生者,当豫勉为革新之健将,使异日放一大光彩,以照耀于亚洲之大陆上。”[13]他们在辛亥革命和以后的革命运动中,发挥了启蒙者和先锋战士的作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