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的觉醒——上世纪之交中国人对20世纪的认知(4)

辛亥革命网 2011-05-04 00:00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严昌洪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人使用的“世纪”一词,来自日文。“世纪”概念的引进,使国人对世界的认知在扩大空间范围的同时,又扩大了时间范围,人们认识历史

  中国此时需要的是民权和宪政。当时进步的人们异口同声地说:“20世纪无专制政体立足地”[14]。“二十世纪之中国必改而为立宪政权,今日有识之士敢断然决之无疑义也。”“宪法政治者,真二十世纪大势之所趋也。”[15]“二十世纪之世界,民政之世界也”[16]。但未来的中国将要实现的是英、日式的君主立宪政治,还是美、法式的共和立宪政治,则因论者的政治主张不同而有所不同了。保守一派仍然坚持康有为们在戊戌变法时的主张,认为20世纪的中国应当实行君主立宪。内地的保守报纸《时报》宣称:“实行立宪,国家保其安全,人民增进幸福,然后二十世纪之中国,匪惟不即于覆亡也,且也粲文明之花,揭独立之旗;又匪特可媲美于日本也,而且将与东西各大国携手并立于竞争之新世界。”[17]具有革命倾向的留日学生则大胆预言,20世纪的中国将会出现共和制度:“旧染之污必去之净尽,而新国既立,人皆平等,更无人敢出而独揽大权,二十世纪中,必现出一完全无缺之民族的共和国耳”[13]。如果中国觉醒,于20世纪效法人19世纪之所为,全球震惊,世界和平之极点将起点于东方,20世纪之中国为民权之枢纽。

  如果说,中国进步知识界在世纪之交已认识到20世纪的中国在政治上必然是民权主义发达的时代的话,那么,他们还认识到20世纪的中国在经济上必然是民生主义或社会主义擅场的时代。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后,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体制受到巨大破坏,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到19世纪末,中国经济形势是:一方面是农村经济变得更加凋零,因为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地租、田赋和苛捐杂税与日俱增,帝国主义的原料掠夺和商品倾销日益严重,加剧了农民和手工业者的贫困和破产;另一方面是大中城市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刺激,本国工商界人士的苦心经营,得到初步发展。有的论著将这一现象称为“中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畸形状态,一极积累贫困绰绰有余,一极积累财富严重不足,以致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始终存在软弱的特点”[15](p11)。解决土地问题,解决资本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前提条件。先进的中国人已看到20世纪的世界将是经济竞争的世界:“19世纪为民族主义之时代,20世纪为民族帝国主义之时代。民族主义时代之竞争在政治,帝国主义时代之竞争在经济。”“20世纪之世界,一经济割据之世界也。雄于经济者其国强,困于经济者其国弱,绝于经济者其国亡。”[2]中国要立足于这个世界上,必须发展自己的经济。于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成为世纪之交中国进步知识界所关注的“热点”。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楷模的西方,在19世纪虽然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暴露出资本主义的许多弊端,欧美各国工人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在发生,各种流派的社会主义思潮四处传播。诚如孙中山所指出的:“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个“不远”,在他和其他一些人眼里,实际就是指的20世纪:“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19]。“此社会主义者,必先于二十世纪中,大发达于白皙人种无可疑也。”[20]《新民丛报》从西方放任主义(自由主义)与干涉主义交互消长的历史,也预计到作为干涉主义之别名的帝国主义和外形若纯主放任,其内质则实主干涉主义的社会主义,“必将磅礴于二十世纪也明矣”。《大陆报》刊文敬告中国之新民:“嘻,社会主义为前世纪以来最大问题,而实为大中至正、尽善尽美、天经地义、万世不易之道岂有如许行之说者乎?社会主义在昔日为空论,在今日则将见诸实事,虽今日尚不能行,而他日则期于必行。”[21]

  先进的人们为了防患于未然,天真地希望中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能进行社会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及其矛盾的发展,以避免西方国家的社会问题在中国重演,避免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还将发生第二次革命。那位预言社会主义必先于20世纪中大发达于白皙人种的杜士珍高呼“吾再拜以迎之,吾顶礼以祝之”,对社会主义表示了欢迎的态度。孙中山受到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希望在中国进行政治革命的同时,进行社会革命,实现“社会主义”。1903年9月,他在与日本平民社领导人幸德秋水交往时,曾就社会主义实行问题交换过意见[22](p59)。他将其“民生主义”理解为“社会主义”:“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23](p802)他雄心勃勃地要在20世纪的中国“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虽然他们当时理解的社会主义并非科学的社会主义,但是他们先于马克思主义者将社会主义介绍到中国来,从这一点看,孙中山也不愧为“先行者”。

  综上所述,在上个世纪之交,先进的中国人描绘出了20世纪的前景,预言:在世界上,是弱小国家以民族主义与西方帝国主义抗衡,政治上民主宪政成为时代主流,经济上社会主义是人们奋斗的目标。在中国,将会建成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以崭新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承担新使命

  自严复所译《天演论》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几乎成为中国进步知识界的普遍认识。到世纪之交,随着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转变,这种竞争愈演愈烈。当时许多先进的中国人预言20世纪是天演之时代,“竞争至烈之时代”,“二十世纪为人类竞争之历史”。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特点,他们使用了许多形象的词汇,什么“二十世纪国际的大竞走场”、“二十世纪之竞争场”、“二十世纪运动场”、“二十世纪演剧台”、“二十世纪新舞台”等等。

  他们还借译载日本人的文章称:“二十世纪为黄白二种竞争之时代”[24]。他们看到西方殖民势力开始大规模东进,世界大势趋于白种人之手,在“廿纪风云诸种战”[25](p405)中,中国是它们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他们嗟叹“嗟我黄裔,畴昔之屈伏者可勿言,而今则白种人之势力,二十世纪之风潮,且麇集于葱岭以东,黄海以西之一方面,庚子之役,仅小试耳。”[26]

  他们还看到,进入20世纪后,西方国家变换侵略手法,从从前赤裸裸的军事侵略一变而为经济的侵略。他们称“二十世纪者,经济竞争之世界也”、“工业竞争之时代也”、“实业竞争之世界”。或曰:“十九世纪为欧人内部竞争之时代,被治者与治者争而自由,被征服者与征服者争而独立,皆政治上之竞争。二十世纪为欧人外部竞争之时代,觅无主权之地,夺有主权之地,皆经济上之竞争也。”[27]或曰:“十九世纪之世界,致力于实业不敌致力于军事;二十世纪军事竞争之舞台移之于实业,而实业遂有左右世界之力。”[28]

  他们认识到在这弱肉强食的竞争世界里,没有公理,只有强权。《江苏》第6期上有人写诗《题欧亚九杰图》云:“二十世纪竞争之世界强权强”。他们非常明白,谁有强权谁就逞强,“徒呼人道,奋空拳,不特二十世纪不行之,虽千百年后进步之世界未必行之。谚曰:‘虎狼当道,以力敌之’。我胜则食彼肉,彼胜则食我肉”[6]。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