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张謇研究(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3 00:00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张謇研究在20世纪后半叶,历经艰难曲折,由于社会的关切与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业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并且初步奠定了可以保证持续发展的

  近些年利用电脑建立历史文献资料库已经蔚然成风。苏州档案馆率先把馆藏苏州商会档案二千余卷全部扫描上网,供海内外研究者查阅利用。我非常欣赏这种作法,因为既节省了编辑出版之劳,又保存了档案的原生态,可供研究者作更为客观的独立分析。台湾清华大学黄一农教授最近提出“e考据时代”,即以电脑数据库作为检索工具,然后再作选择、有重点地与原来的文本进行校勘考订。我们的用意都是提供把历史学的实证工作与当代高科技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更加保证质量并提高效率。衷心希望张謇研究的资料工作能够朝这个科学的路径扎扎实实前进。

  张謇的一生内容极其丰富多彩,其思想与实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外交乃至市政、建筑、艺术、宗教、医药等众多方面,而从知识结构来说已近似百科全书型。研究这样的历史人物,确实需要许多学科的介入。除文、史、哲、经以外,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城市规划学、水利学乃至戏剧、美术、医学等等,从相关理论到方法都应该加以适当运用与整合。从目前状况来说,张謇研究虽然规模与数量已略有可观,但研究方法与视角大多仍然比较单调,因此往往流于就事论事,既缺乏宏大的叙说,更缺乏深刻的阐析,其成果必然停留于较低层次。我认为,张謇研究不能消极地等待其它学科加盟,应该更为主动地走出去,与其它学科对话、沟通以增进相互理解,从而合力将张謇研究提升到更高境界。历史学者与其它学科专家可以合作的空间很大,如科学、学术、知识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艺术、城市建设、社会福利、企业管理、经济立法等等,只要付出足够努力,必定能见明显效益。

  比较研究虽然已经倡言多年,但至今仍是张謇研究的软肋。张謇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他是清末民初新出现的绅商群体之一员。需要作群体内与其它有代表的成员,如与所谓“南张”相对应的“北周”(周学熙)相比较,与一江之隔,且同时奉旨办厂的另一个状元陆润庠相比较。与其它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著名绅商相比较等等。去年,在南通承办的“涩泽荣一与张謇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为中日两国第一代大企业家的比较研究开了风气,并且赢得越来越多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华中师大在涩泽荣一纪念财团和涩泽雅英先生支持下,已经成立涩泽荣一研究所,组织中日学者共同从事资料建设并逐步开展学术研究,为涩泽荣一——张謇比较研究的深化与提升提供条件。我个人认为,这种合作对于涩泽荣一研究与张謇研究可谓相得益彰。当然,与外国早期企业家的比较研究还应该逐步扩大范围,首先是选定亚洲相关国家与地区的早期大企业家,也不排除同张謇有直接交往者(如美国的大赉、法国的金融财团等),与张謇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深层比较研究。只有比较研究的扩展,才能促使张謇研究走出南通,走出中国,在全球视野的观照下实现真正的国际对话,这是当前各个研究领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

  最后,大家关注的焦点可能还是集注于张謇学问题。对此我无新见,仍然是6年前那几句老话:“张謇研究毕竟起步较晚,还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然后才有可能出现一批真正可以传世的学术佳构。乃至一批处于国内外先进行列的张謇研究者。”只有到那时,“张謇学”才是水到渠成、名至实归。至于那时究竟是何时?历史学家不是预言家,也订不了日程表,一切都取决于众多有志于张謇研究的中外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的共同努力。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至于我本人,当然期望并乐观其成。必须认识到,对张謇学的认可,要取决于中外学术界的众多有识之士,决非少数“一言九鼎”者所能主观裁断。希望我上面那几句大实话能起“促进”而非“促退”作用,我已经多次宣布告别张謇研究,内心的恐惧就是唯恐成为这个领域的绊脚石。“成也萧何败也何”。人贵有自知之明,老年人更应有自知之明,千万不可老气横秋,大言欺世。

  至于何时张謇研究堪称张謇学?当然不会如同东坡所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请容许我鼓起勇气说句大话:只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不懈努力,成熟的张謇学必将现身于21世纪!

  (本文系作者在第四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稿)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