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张謇研究
辛亥革命网 2011-05-03 00:00 来源: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章开沅 查看:
能够伴随张謇研究进入2l世纪,这是我个人的幸运。
如何促使张謇研究在新世纪持续健康发展并进入更高境界,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需要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寻求新的共识。
张謇研究在20世纪后半叶,历经艰难曲折,由于社会的关切与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业已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并且初步奠定了可以保证持续发展的基础。
我敢于作出这个判断,主要根据有四:
一、有关张謇资料的发掘、整理、编辑、出版、已经取得多方面成就,并且正在继续向前推进。
二、已经有一批老、中、青热心于张謇研究的学者,分布于全国各地,而且很自然地以南通作为汇聚中心。更为可喜的是,这些研究者已经不仅限于文史专家,由于经济、工程、艺术等方面的卓越人才加盟,促使张謇研究拥有更为宽阔的视野与空间。
三、经过多年的努力,张謇研究的论著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有引人注目的进展,而且不乏堪称上乘的学术佳构。这是继续攀登张謇研究高峰的有力保障。
四、张謇研究已经赢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不仅有一批资深研究者,而且还有新生力量(以博士候选人为主)不断增补。特别是最近与日本涩泽荣一研究的结盟,必将形成相得益彰的明显效应。
但是,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特别是在各行各业竞争空前激烈的现今,一个学术分支的由盛而衰乃至消亡,并非什么稀罕现象。我说张謇研究有可能持续发展,并不等于说它就一定能持续发展。把可能变成现实。关键在于张謇研究者自身的努力;而且不是一般的努力,需要竭尽全力与一往无前的奋斗。这不是说大话,唱高调,而是切切实实的人生感悟。如有不信,拭目以待。
我最关心(也可说是担心)的还是南通这个中心,中心就是根据地,也就是张謇研究最紧要的安身立命之处。南通张謇研究中心的健全与否,关系着张謇研究的全局,甚至关系着它的成败兴废。正如广东之于孙中山研究,南京之于民国史研究,武汉之于辛亥革命研究,这都是有半个世纪以上的的历史经验可以作为借鉴的。张謇研究过去长期倚重外地学者,南通自身的队伍培育与机构建设反而滞后。近几年,这一缺陷虽有明显改善,但真正作为一个众望所归的学术中心,还有待于长期的艰苦努力,而南通本地官绅商学各界的共同关心与资源整合则是重中之重。
南通对于张謇研究而言,最大的优势就是相关档案文献资料的集中。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种类之多与内容之丰富,都令中外学者羡慕不已。再加上众多的历史遗址与其它各种相关的有形的与无形的历史文化遗产,更使南通成为研究张謇的最佳胜地。多年以来,南通人不仅为收集、保存、整理这些宝贵资料作出极大的努力,而且还对外地学者表现出极其热情的开放态度与无私帮助,这更使南通对于海内外张謇研究者具有较大凝聚力。南通的当务之急。首先是要保证《张謇全集》(修订本)的出版质量,因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且泽惠后世的大型基础工程。
也许是个人的偏见,我仍然坚持认为,资料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仅就中国近现代史范围而言,张謇研究的资料工作就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孙中山、梁启超等研究领域差距较大,还有很多重要的工作急需着手。臂如,谈论过多年的,在韩国、日本、美国、法国搜寻有关张謇的外文资料工作。至今仍未见有人认真落实。张謇年谱与张謇传虽已有多种出版,但作为其写作基础的大型张謇年谱长编尚有待努力完成,希望其内容与编排都能比《梁启超年谱长编》更有所进步。张謇日记的笺注,虽经龙威兄多年苦心经营,但从已刊的成果来看,仍然不够完备并失之于过分简略。过去我曾有志于笺注张謇重要未刊函电,但亦以杂事阻隔,现今已力不从心,也希望有年轻学者承担此事。若非详加考订,就很难准确理解。如果有学者不辞辛劳,勇于编撰一部高水平的《张謇研究词典》(包括方言、民俗、礼仪、科举等),必将为张謇研究的水平提升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