荻溪章氏(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3 00:00 来源:《寻根》2004年03期 作者:章开沅 查看:
就目前所知情况,荻溪章氏家乘最早纂辑者,应为《章氏家传族谱》,即《章氏荻溪支谱》,道光后期湖州归安荻溪章氏抄本,东洋文库收藏至今者可能已是孤本。
从会稽最先迁来荻溪的章氏一世祖乃是章家独户,连名字都未能流传下来,可见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二世祖在宗祠的牌位上仍缺名字,大概也没有什么文化。5世之前多为一线单传,人丁长期萧条。到5世良荣才有三个儿子(嘉猷、嘉祉、嘉闻),于是6世分为3支。嘉猷读书小有所成,据云郡志县志均曾列传,可以看作是荻溪章氏迁居百余年才出现的第一个稍稍知名的知识分子。7世在谱牒上留名的男丁增至5人,8世更增至12人。这两代人读书做官者渐多,其中较为显达者是8世的有大,庚戌(1730年)科中式进士,曾任山东道御史兼贵州道御史,纂修《大清会典》工部则例。《瑞典王子湖州寻根记》说:“市侨办得知菱湖荻港章家是望族,曾出过不少显赫的子孙。”所谓望族云云,大概只能从8世开始。
据《家乘》记载,9世男丁增至31人,10世增至72人。可能就是由于人丁的繁衍,遂产生编辑荻溪章氏家乘之想。当时聚族而居,总共人口不过四五百人,编辑家乘大概并非甚难。
三、随寓占籍——《荻溪章氏家乘》的传统
我国家谱大多重视门第地望,而《荻溪章氏家乘》却强调随寓占籍,不愿勉强攀引往古那些辉煌的世系。
清嘉庆丁酉朱为《荻溪章氏家乘》作序,一开始就说:“章氏之先,本出姜姓,为神农氏之裔。齐太公支孙,受封于鄣,厥后去邑为章,遂称章氏。自秦汉迄于后唐,人才迭出。浦城人讳仔钧⋯⋯御敌有功,官至太傅⋯.由是子孙蕃衍,布于东西,宦游四方,随地占籍。至宋中兴时,章氏分七十有二派,本固而枝茂,源深而流长,推其谱牒,皆太傅公之苗裔也。”这都是套用《会稽山章氏家乘》的现成文字,其原始根据已无从查考。
说是神农氏后裔,南方汉人各氏族大多以为如此,无非是把神农氏作为一种远祖的象征,正如黄河流域的汉人大多把黄帝认同为自己的老祖宗一样。至于姜子牙与以后的章氏有无血统关系,这却是很难一直侨居在欧洲,加以战乱频仍,遂与族加以稽考。不过这种说法对后世姓章的人家影响甚深,我小时候就听老辈说过章姜同源,因此世世代代都不能通婚;还有什么我们的祖上是从山西逃难出来的,洪洞县的老槐树就是历史见证;至于章仔钧其人,则从未听说过,可能因为他毕竟没有姜子牙伟大。
光绪辛卯祁世长序亦云:“章氏系出齐太公支孙,至五代之始,泉州人有讳仔钧者,官太傅⋯⋯降至炎宋,有讳得象者,为仔钧之后⋯⋯官翰林学士,子孙蕃衍,或迁皖之铜陵,或迁浙之宁绍,皆随寓占籍。”与朱序相比,祁序多提出一个宋代的得象,大概亦属仔钧后裔的72派之一支,而且明确指出是章氏“迁浙之宁绍”的先人。
但《荻溪章氏家乘》对这些古老的世系似乎都不大在意,因为确实很难一一考订精详。他们颇有一点实证精神,最重视的是真凭实据。他们追溯既往,只能说是从会稽道墟村迁来荻岗(港),再不愿作任何攀扯,因为连迁荻港的1世、2世连名字都失传了。1世、2世大约都是一线单传,3世、4世是否有兄弟姐妹也说不清楚,所以在家乘谱系出现的仍然是一线单传,这说明他们确实恪守实事求是的原则。《荻溪章氏家乘》从三修开始,其凡例第一条就是:“欧阳氏、苏氏诸谱,皆远溯本源,吾族先世无考。今仿法氏谱例,谨以迁荻始祖为第一世。”祁序把“以迁居之祖为荻鼻祖,远代世系,慎而阙之,不妄引他族”,作为这部家乘“三善”之第一善,就是说谱传的价值首在真实可靠。
“随地占籍”或“随寓占籍”,体现了一种移民文化。浙江地少人多,各地人口增长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外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所以并非那么安土重迁,而有冒险犯难开拓进取的精神。荻港以水域宽阔芦苇丛生得名,可以想见四百多年间必定颇多荒芜之地,所以有一章姓人家从人口稠密的绍兴迁居到此。这1世、2世两位章先生大概都是没有文化的农民或渔民,否则决不会连自己的名字和生卒年月都没有留下来。3世、4世的文化程度也不会有多大提高,他们虽然留下了名字,但生卒年月也无从查考。我想他们属于移民先驱那种类型,披荆斩棘,开疆辟土,筚路蓝缕,胼手胝足,为后世章氏家庭的繁衍奠定了最初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