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武汉经济圈——精品意识与文化武汉(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2 00:00 来源:《决策》 作者:章开沅 查看:
与经济建设一样,文化建设最忌讳的也是一轰而上,粗制滥造,甚至出现如同房地产开发业的“烂尾楼”现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统筹布局,资源整合,循序渐进,建设一处,成功一处。起点要高,立意要新,质量要佳,自然景观、建筑设施与文化底蕴有机结合,浑然一体,这样才能具有引人人胜的个性与魅力。其实,上述的“一带”、“八区”、“八园”的建设早已开始,而且颇多可圈可点的手笔;但距离完美的成型尚远,作为精品的打造更需要长期艰苦的努力。
我惟愿武汉能在两三年内首先打造成功一二项真正堪称精品并能够振奋人心的文化建设大工程,以此作为标杆,作为旗帜,作为向文化武汉大进军的新世纪号角!果真如此,武汉才能招回千年历史之精魂,重振多经销磨之雄风,创造现今乃至未来的更大辉煌。
楚人古有“沐猴而冠”之讥。早在100年以前,湖北的爱国学生即曾以此自我鞭策。他们在东京创办了中国留学生界最早的具有革命倾向的杂志《湖北学生界》。在创刊号中,他们敏感地意识到,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中心点”,而“吾楚尢为中心点之中心点。” 他们勇敢地迎接这场严峻的竞争,并且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布:“湖北者,湖北学生演其输入之文明之舞台也。……学生界中人,越在异国受外界之激刺而动其内部之感情,其脑质中无人不印有一中国在,且无人不思有所以效其于中国者在。夫岂有捐弃大局,偏视故乡,甘使天下人士,谓吾楚人皆沐猴而冠带者乎?吾辈既为湖北人,则以湖北人谋湖北,亦自有说。”他们不仅在海外鼓吹革命,而且回到武汉实地从事革命,终于以举世公认的武昌首义丰功伟绩为楚人摘掉了“沐猴而冠”的帽子。作为辛亥革命的研究者,我最看重的就是这种不仅“以天下为己任”,而且“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与气概!建设文化强市,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与气概;而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则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武汉人“谋”(建设)武汉的积极性。武汉市政府有一个很好的口号:“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如果每个(或至少百分之九十以上)武汉人都有此高度自觉,都能从心灵深处到行为举止努力美化自己,并且美化自己周围乃至整个武汉的环境,都能为武汉的文化强市纲要出谋划策与尽心尽力,则武汉必将能够成其大,成其强,成其文,成其美,成其为具有光彩夺目魅力四射的可爱城市。
群众路线是我们长期从事革命与建设的优良传统,现今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并且从资源整合的角度给以新的铨释。群众由不同的社会群体组成,包括各行各业与男女老少,在建设文化武汉的过程中,他们都能够而且应该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积极参与。考察一个市级政府的政绩,市民对于市政建设的自觉参与程度,应该是重要指标之一。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并且把这种积极性组织起来,有效地投入各项城市建设,这就是一种广义的而且是高级的资源整合,包括精神资源与物质资源两大部类。我有一个不大成熟的看法,即未尝不可把资源整合看作是政府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一种行政丁作,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动员,更是一种政治思想艺术。
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的作用,因为文化产业化为他们积极性的发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政府的主导作用是必须肯定的,但应表现于方针、政策、规划、协调的总体把握,决不应表现于事事包办的政府行为。我研究张謇与南通的历史有40多年,深感当年南通的城市建设实际上是由张謇这个民营企业家主导的。出于对这个状元资本家和全国绅商领袖的尊重,地方政府对他与大生集团所从事的各项市政公益建设,一般都给予认可与鼓励,很少消极干扰,但也从未给以资助。所以,张謇能够放手实现自己的抱负,南通迅速成长为近代中国名城。当然,我曾多次指出:张謇现象与南通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张謇在城市建设方面享有较大空间并取得显著成就,并非由于当时地方政府的开明,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其颟顸与无能。即使在那些年月,张謇能够做到的事情,也并非其他的人都能做到。因此,以民营企业家为主导的“南通模式”,在今天未必能够机械搬用。南通的故事至少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即如果为民营企业家提供足够的空间.并且给以政策与相关措施方面的保护与鼓励,他们是可以在城市建设(包括经济、文化、公益等)中发挥很大作用的。所谓“小政府、大社会”,这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涵。我认为,如何把这篇文章做好,对于武汉实现跨跃式前进确实具有关键性意义。
最近,日本史学界正在酝酿加强对于武汉的研究.著名学者野泽丰教授主编的《近邻》杂志即将出版武汉专辑,武汉研究会也在积极倡议筹备之中。武汉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政、商、学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武汉理应以自己更切实的工作与更辉煌的成就作为回应。“正是春阳好风日,莺花无际楚江头。”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武汉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