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对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殷切期望(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史学集刊 作者:李文海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邓小平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邓小平认为,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还存在许多不足,应该积极发展。邓小平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必须

  三、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队伍建设

  积极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关键是理论队伍建设和人才的造就与培养。而造就一批哲学社会科学的专家和人才,关键靠教育。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方向,真正搞好教育改革,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教育事业决不只是教育部门的事,各级党委要认真地作为大事来抓。各行各业都要来支持教育事业,大力兴办教育事业。”1(P95)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教育和培养人才,必须打破常规,不拘一格,他说:“在人才的问题上,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把尽快地培养出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1(P95-96)

  小平同志特别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历史责任,他说:“思想战线上的战士,都应当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在当前这个转变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他们的思想教育方面的责任尤其重大。十年内乱的消极后果和历史遗留的种种因素,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的复杂问题,在人们的思想上引起各种反应,包括一部分模糊和错误的认识。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2(P40)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还需要营造生动活泼、求真务实的学术环境,提倡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哲学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一样,本质上旨在探索和揭示未知的事物及其发展规律,具有极大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在它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优良学风,这是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向,当然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对学术观点、科学探讨的分歧,小平同志历来主张自由讨论,他多次强调“我们要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允许争论。不同学派之间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要提倡学术交流。”1(P57)“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不抓辫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三不主义’的方针,一定要坚决执行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针。”1(P183)

  提倡“双百方针”,决不是意味着可以对事关全局、事关原则的问题不要去分清理论是非。小平同志曾经尖锐地批评一些错误观点:“比如宣传抽象民主,甚至主张反革命言论也应当有发表的自由,把民主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等等。有些同志至今对党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仍然抱怀疑态度。有一个时期,有少数同志认为,我们这个社会是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该不该或能不能实行社会主义,以至我们党是不是无产阶级政党,都还是问题。有些同志又认为,既然现在是社会主义阶段‘一切向钱看’就是必然的、正确的。这些错误的观点,,大都写成文章,公然在报刊上发表,有些一直没有得到澄清。可见理论界一部分同志思想混乱到什么程度。”2(P42)小平同志讲这个话,已是20年前了,20年来,思想理论战线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也应该承认,有的问题依然存在。因此,我们仍然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多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工作。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还必须加强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有利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努力理顺和大胆改革旧的管理体制,探索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协调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小平同志认为“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很好地把他们组织起来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专长。……怎样打破军民界限、部门地方界限,合理使用,把全国的科技人员使用起来,并且使用得当,是个很大的问题。……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第一位的就是科技队伍的管理使用问题。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对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在工资级别上破格提高。……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2(P17-18)

  哲学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取向,就是要围绕出成果、出人才这个核心,建立符合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科研管理体制。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第一,能不能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真见效。第二,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2(P108-109)

  总之,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重要的思想指南,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仍然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是我们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