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对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殷切期望(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史学集刊 作者:李文海 查看:
人类发展史表明:任何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科技进步和人文社会科学进步相互协同作用的产物;任何技术进步都无法单独支撑起人类社会进步的大厦。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更应该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如果只注重经济、片面地抓物质文明建设,而忽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不能真正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缺乏凝聚力,人民群众就会失去精神支柱,社会风气就会每况愈下。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P208)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小平同志再次强调:“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否则,我们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装,还怎么能教育青年,还怎么能领导国家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1(P367)
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认为:“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2(P28)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文艺工作者,,要同教育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政治工作者以及其他有关同志相互合作,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同各种妨害四个现代化的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者守旧狭隘心理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党和人民的革命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为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1(P209)
哲学社会科学在提高人的理论思维素质、增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境界,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二、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发展方向
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最关键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同志曾满怀信心地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2(P382-383)
对于那种轻视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倾向,邓小平同志给予了坚决的驳斥。1983年10月12日,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一定要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特别是在一切重大理论性、原则性问题上的正确观点,在思想界真正发挥主导的作用。”2(P46)1985年9月23日,他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再次强调:“不仅是专对新干部,对老干部也同样适用,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会有同志问:现在我们是在建设,最需要学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什么实际意义?同志们,这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2(P146)
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还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处理好对祖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吸收借鉴与批判继承的关系。我们知道,新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到新阶段的本质体现。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和反映,又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是合乎历史潮流的当代中国的民族文化。因此,它不但离不开现实生活的源泉,也需要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份中吸取营养,而不能割断历史,把现实和历史人为地对立起来。
同样,对于外来文化,包括西方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也要采取辩证分析的科学态度。我们要虚心学习、大胆吸收和广泛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丰富我们的民族文化,开阔我们的理论视野,汲取思想营养,加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2(P44)他认为:“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提高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当然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努力,必须发展我们自己的创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但是,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1(P91)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对本本主义,坚持学习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哲学社会科学就是研究人的活动及由此构成的历史与社会。因而,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哲学社会科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说:“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要克服保守主义和本本主义。”1(P153)因此,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实际,注重实践,锐意创新,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性质、对象所决定的基本要求。努力在实践中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实践之树常青”,现实的实践总是新鲜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也就没有止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注重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勤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