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辛亥革命网 2011-05-10 00:00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作者:李文海 查看: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80年悲壮而辉煌的历程。这8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摆脱屈辱和贫困,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建设社会主义巨大成就的历史。当前,我们正在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大约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样一个无数关心国家命运的先辈们梦寐以求的宏伟大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才能实现。这是全部社会生活给予我们的带有客观必然性的珍贵历史启示。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一点说明。
一、中国共产党在80年间,领导人民所进行的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实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步从一个封建国家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既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又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少见的。面对着备受欺压凌辱的现实和亡国灭种的危险,志士仁人们热切期盼着民族的振兴。19世纪末叶,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就主张通过政治的改革以实现救亡图存,变法致强。几乎与此同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更明确地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呼喊,认为只要中国人民团结拼搏,“发奋为雄”“则中国将来定能成为最大的强国”。但是,由于力量对比的悬殊和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维新派的政治改革运动悲惨地被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虽然取得了推翻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丰功伟绩,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但终究没有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维新派、革命派以及其他爱国志士,他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推动下,为改变国家落后、民族弱小的命运作出了自己的历史贡献,可是对于实现民族的真正复兴,却只能抱着终天之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
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富强,党领导人民首先致力于对外推翻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革命和对内推翻封建地主压迫的民主革命。经过北伐、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终于推翻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有人声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一直进行革命战争,这是过于热衷于阶级斗争的结果。在他们看来,革命不但不是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反而是一个历史的错误,“老是革命,整个民族的生命能量就在革命中耗尽了。”革命容易使人“发疯发狂”“革命方式”有很多弊,病,产生很多后遗症“包括它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破坏”,总之,“20世纪的革命方式确实给中国很深的灾难”。撇开别的不谈,至少,这种说法是违背历史常识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基本的政治前提;没有民族的独立,没有政治的民主,民族复兴的一切努力都无从谈起,这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个多世纪历史充分证明了的。这一点,毛泽东同志早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就有十分明确的说明“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80页)正是无数献身革命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以自己的无私奉献甚至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任何一个正直的、尊重历史的中国人永远不能忘却的。
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开辟了民族振兴的广阔道路。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不失时机地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这是一个更为艰巨、更为复杂也更为紧迫的任务。这是因为,新中国建立后,国家被“瓜分豆剖”、“蚕食鲸吞”的现实危险虽已不复存在,但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斗争,并未有须臾的止息。如果经济不发展,综合国力不强大,不但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的独立也是不巩固的。更何况经济不发展,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高,人民的幸福,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经历了胜利和挫折,成功和失败,一直到进入了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在新中国建立以来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党领导人民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得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人民面对的是一片疮痍满目的残破景象,文化落后,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百废待兴。旧中国工农业产品的最高年产量,钢9213万吨,原煤6188万吨,原油32万吨,发电量60亿千瓦小时,粮食115亿吨;而新中国诞生那一年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大都仅相当于历史上最高年产量的一半左右。教育事业更是十分落后,全国人口的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只占全国人口的5%左右。但是,到20世纪结束的时候,与新中国建立之初相比,钢产量增长了731倍,煤炭产量增长38倍,石油产量增长1341倍,电力产量增长270倍,粮食产量增长313倍。由于实行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全国已有65%以上的人口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6%以下,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数从1949年的1117万人增加到1998年的34019万人。与此同时,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所有这些,就为我国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还应该指出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80年的团结奋斗,从根本上掌握了自己的历史命运,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光辉业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极大地增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心和信心。这样坚实的思想基础,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保证。